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聋人学校老师揭秘:无声高三 师爱无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2日 15:12   《北京考试报》

  记北京市第四聋人学校高三班主任唐万洁和王楠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 坤

  聋生考大学难吗?他们的高三紧张吗?带聋生高考的高三老师辛苦吗?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北京市第四聋人学校——北京唯一一所聋人高中的高三教室。宽敞的教室里摆着10张课桌,课桌上不像普通高三班那样摞着高高的复习资料。老师一边大声讲课,一边打着“流利”的手语,10名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凭着第一印象,不了解特殊教育的人可能会觉得,这里高三的气氛好轻松啊!然而,当我们走近唐万洁和王楠两位高三班主任时,才发现聋校教师的工作确实与众不同,他们付出的更多。

  个性学生,个性教育

  聋校的班级很小,一般都是10人左右,最大的班也不超过15人。然而,这10个学生却是“十人十面”,各有不同,而且差异悬殊。王楠这学期带的班号称最复杂的一个班,一半学生曾经在普通学校中随班就读。他们有的在初中转入聋校,有的是中考时转入的。他们能听到一部分声音,到了聋校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分子。

  小雨就是明显一例。她转学后一直不能融入集体,特立独行。由于家长很娇惯,小雨还养成了“大脾气”。有一次,因为天气冷,小雨就不来上课了,给王老师发了一条短信:“天冷,出不去,请假。”连老师的称呼也省了。

  王老师反复给家长打电话,让小雨来上课,但是家长也拿女儿没办法。等小雨来学校时,王老师特地跟她进行了长谈,希望她懂得尊重包括老师在内的每一个人。渐渐地,小雨的短信中先有了“老师”,后有了“您”,又有了“谢谢”。

  “在普通高中,老师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类,再因材施教。聋生的人数虽然少,但是10个学生就是10类。”已经是第三次带高三的唐老师感触更深。“每个学生致聋的时间不一样。接受没接受语音训练,接受语音训练的早晚,是否佩戴人工耳蜗,都会对他们的性格产生很大影响。有的家里生了二胎,有的家中特别贫困,有的父母对孩子特别溺爱,有的家长彻底放弃孩子……这使得原本就有身体残障的学生在心理上更敏感,或者更偏执。”学生之间差别很大,老师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班主任老师要对每名学生进行家访。

  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唐老师自创了午饭后谈话半小时制度。她制作了谈话时间表,中午12点半到下午1点,轮流与学生谈心半小时。男生小楠特别抵触谈话,老师请也不来,即使来了也什么都不说。后来,唐老师给小楠写了一封信,没想到他居然回信了。从此以后,师生之间的谈话改成了笔谈,效果很好。学生小东特别爱找老师谈话,有时还打小报告。同学们不喜欢他。唐老师教育小东,背后说人坏话不好,老师不喜欢听,同学们也不喜欢。

  特殊高考,特殊备考

  聋生高考采取单考单招制度。学生到报考的高校进行文化课考试和专业课加试。北京、天津、长春都有招收聋生的特教学院,考试由学校自主命题。学生可以报考多所高校,自由度很高。但是对于他们的高三老师来说,这也是一件难事。

  这些年,社会对普通高考的研究很深入,各种材料一应俱全,但是对残疾人单考单招的研究却相去甚远,老师要自己摸索各学校的命题规律。

  聋生平时主要靠眼睛来接收信息,特别容易疲惫,需要经常休息。聋校的老师不能用题海战术来应对高三,而要更细致地备课,提高教学效率,三道题能解决的内容绝不用第四道题。

  虽说班里只有10人,成绩却是10个样。老师讲得快了慢了,都有人不满意。针对这种情况,唐老师曾经跟另一位老师尝试过出ABC 3份卷子,试题难度依次递减,分给班里同学做。讲解试题时,两位老师打破班级界限,把做相同试题的学生凑到一起讲解,提高效率。这招效果不错,很多原来做C卷的同学最后可以做A卷了。

  聋生与普通高三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考试经验少。一般来说,考生高考前要经过小升初和中考,大部分都是久经“考”验。但是聋生的高考是人生第一次大考,到了高三突然紧张起来,很多人受不了。

  小芳还没上高三就紧张得要命。王老师同她谈心,她吓得只摆手:“老师,我考不上。我明年复习,再考一年保证行。”王老师反复开导:“学校连续几年高考录取率都是百分之百,只要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最后大家都能上大学。你也没问题。”小芳还是不能释然。王老师特地坐了3小时的公交车,到了位于通州区东部的小芳家。通过家访,王老师发现,小芳的紧张情绪与家庭有很大关系。妈妈总是省吃俭用攒钱给小芳上学。小芳觉得考不上大学对不起妈妈,所以特别紧张。王老师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小芳的心态渐渐好起来了。

  亦师亦友,亦父亦母

  聋生的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孩子们从老师这里得到弥补。聋生有的住校,有的走读,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恋校。90%以上的聋生父母不会打手语,也不让孩子在家里用手语。还有的家长对孩子“零期望”,送到聋校,就是让老师看着孩子,上不上大学无所谓,只要别惹事就行。会手语、懂得他们心思的老师成了他们的知心人。

  作为班主任,唐万洁和王楠带学生看病是常事,以至于附近人民医院的挂号大夫对他们都很熟。学生早恋、同学矛盾都要他们来一一化解。除了教好课,他们还要全方位保护学生。

  唐万洁自己没有小孩,爱人在外地,自称“无家无业”,一天到晚把精力放到学生身上。王楠孩子不到三岁,正是家事最累的时候,可是她却跟其他老师一样,每天早来晚走。

  在聋校工作的老师们因此与学生结成了不同寻常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亦父亦母。今年教师节,唐万洁收到一位多年前学生家长的短信,汇报孩子在大学里很优秀,还入了党,今年毕业后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家长和学生不忘师恩,用短信传达感激之情。对着这短短的几行字,唐老师激动地说,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点击查看新浪网考试频道与《北京考试报》共建专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