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有关招生体制改革的讨论经由一封信,再度喧哗四起。
11月5日,北大11位知名教授联名致信北大校长,剑指“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信中陈述了现行招生体制的种种弊端,担忧之心与焦虑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认为,至少在北大,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予以改革的时候了。”
11月8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对该信予以回应,并将该信公开于北大校园网,供全校师生提出意见、参与讨论。但周校长同时指出,“招生改革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恐自己一人考虑有所不周。
11月9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对该信给出回应,强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关系重大,必须要在认真研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北大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稳步、审慎地推进各项改革措施。”
一封信,两番回应,三方观点,引发多方讨论。
周校长的坦诚回应、北京大学让话题在公共空间中探讨的气度,令人赞赏。这势必将成为教育改革良性互动的可喜一步;但是,从教授们洋洋洒洒的信中,指出弊端、提出问题凿凿,破解难题、提出办法寥寥,到周校长话语中的些许无奈,再到北大招办回应用词的慎之又慎,不禁有感:招生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一封信、一位高校校长和一个招生办所能完成的。
其实,教授们在信中所提的“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已经在一些学校进行着探索。我们也看到,教育部在政策上也给予了宽松的空间,对个别优秀的考生,可以给予适当的降分录取。一些学校也尝试着将高考招生环节前移,将考生在中学时多方面的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
但是,我们看到,这些尝试总是几经讨论、谨慎再谨慎地缓慢推进。其原因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每一小步,都涉及诚信环境的土壤、监督机制的配套、政策环节之间的衔接。在高考依然为“改变命运”重要途径的今天,在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相对有限的今天,高考改革的每一步,都不能错,不应错,不该错。
无论如何,当一项制度,越来越受关注,越来越受重视,再辅以科学论证、多方参与,未来,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博主:赵婀娜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