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七成网友支持取消奥赛保送 专家称此为大势所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0日 19:38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你是否支持教育部取消奥赛决赛获奖学生的高考保送资格?你觉得应该取消高考加分吗?昨日下午,新浪网开展了对教育部清理规范高考加分项目的调查,截至当晚9时,共有千余网友参与,其中近七成支持取消奥赛保送资格。

  调查

  近六成网友认为应取消高考加分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高考加分优录政策分为两类,一类是政策性照顾加分,另一类是针对有特长的学生的加分,如奥赛获奖等。在此次教育部取消奥赛获奖学生的高考保送资格前,学生只要在五大学科奥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就具有保送资格。

  新浪网昨日的调查显示,68.7%的网友支持取消奥赛保送资格;58.5%的人建议高考加分“全部取消”。

  这一消息还引来了众人热评。一名学生家长受访时表示,学科奥赛选手在奥赛上花了很多时间,其他科目的学习肯定会受到影响,如果让他们和其他学生站在同等水平线上参加高考竞争,缺乏公平。一名广州网友感叹:“竞赛还是选出了一些对理科有天赋的人的,一刀切有点可惜”。也有网友称:“不是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执行有问题,缺乏有效监督。”

  记者发现,大多数发表评论的网友都为这一调整高考加分政策的举措叫好。

  根源

  加分项目繁多造成社会不公

  公众对于高考加分的“痛恨”,源于近年出现的种种不公现象。“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两百种”,这是媒体报道高考加分乱象时经常引用的数据。2006年,有媒体报道某省应届高中毕业生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中有上千人造假;今年,某省高考体育乱加分被举报,板凳球员也能加20分……中国青年报的一项研究也显示:高考加分在许多地方成为社会管理的手段之一。

  教育部也表示,由于高考加分政策具有高利害性的特点,近年来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考生资格或身份造假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些招生政策在执行中逐渐被异化,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社会要求规范和调整的呼声强烈。因此对现行竞赛保送加分政策做相应调整和完善。

  影响

  有利素质教育为奥赛热降温

  作为奥赛教练,华师一附中老师苏远东也对取消奥赛保送表示认可,“不少中学因奥赛获奖可保送而专门开设竞赛班,让学生专攻一项,以提升重点大学升学率,但造成了学生偏科和基本知识学习能力缺失,这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取消保送,有利于让奥赛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中来;有兴趣的学生,可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来学习学科知识、参加奥赛。”

  “对于国家对部分高考加分项目进行调整,我们十分支持。”华中农业大学招办主任赵小剑说,在他印象中,那些从小就开始搞奥赛,通过获奖保送或加分进入高校的学生,上大学后特长不一定都很突出。“减少保送和加分,能把机会留给更多品学兼优和真正有专长的人才。”

  另一名武汉高校招生负责人说,调整保送和加分政策后,对于农家子弟和那些没有条件搞奥赛、科技发明的学生而言,获得了均等的上大学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显发教授认为,此次调整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让以后的加分有统一的规则可循。“取消加分是大势所趋,高考招生与人才选拔方式也会有相应调整。”高考研究专家张才生这样说。

  科技类比赛获奖取消保送

  楚天都市报讯 教育部除对学科奥赛加分项目进行调整外,还对部分科技类竞赛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进行了调整。

  按照规定,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委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参加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统一测试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其它变化及要求详见教育部官方网站。(记者罗欣 高家龙)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