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清华等七校结盟招考后,北大等七校近日宣布也将联考
核心观点
□即将于2011年1月进行的全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二十几所名校已形成“三足鼎立”的集团竞争格局。还有没有“第四方面军”?全国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76所高校,是否都会走“结盟”之路?
□专家提醒:应该关注的不是谁与谁合作,而是为何合作及合作之后的考试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探索。形成联盟,重要的不是联盟效应,而是改革效果。
形势变化太快,故事愈加热闹。
11月19日,清华大学等学校对外宣布,继去年清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5所学校在自主招生选拔中开展合作之后,今年,“五校联盟”扩展至“七校联盟”——浙江大学加入其中,之前盛传将同北京大学合作的中国人民大学,也确定入“盟”。
11月21日,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七所知名高校同时在官方网站上公告,2011年将联合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
由于两大“结盟”的知名学校分别包括两大状元掐尖高校清华与北大,取清华的“华”与北大的“北”,网友戏称“中国高校自主招生进入‘华约’与‘北约’的对抗时代”。
岂料,两派刚成型,“第三盟”又若隐若现——11月22日,有消息称,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8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也将形成一个新的联盟。而且,该联盟不仅立足于自主招生考试的联合,还将就人才培养等环节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即将于2011年1月进行的全国自主招生考试,二十几所名校“三足鼎立”之势已成定局。人们更在揣测:还有没有第四、第五“方面军”?全国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76所高校,是否都会走“结盟”之路?
动机
抱团掐尖VS考生减负
能降低应考成本应是考生福音
几则消息刚一面世,舆论立刻呈现褒贬两种声音。
支持方认为,此举立足于探索招生体制改革,可以有效减轻学生自主考试负担;反对的观点则称,这是高校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从“独立掐尖儿”到“抱团掐尖儿”。
某知名门户网站调查显示,在3181名参与投票的网民中,认为高校间的自主招生联考为名校之间的高考生源掐尖儿战的,有1714人,占总投票人数的53.9%;认为减轻考生负担,降低考生应考成本的,仅有501人,仅占15.7%。
入“盟”的高校是如何解释的呢?
某高校招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之所以加入“战团”,并非主动所为,而是不希望被排除在战局之外,丧失选拔高分考生主动权。于去年实行“五校联考”的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孟芊,则明确表示是“主动减负”。他说,2009年元旦,一位满面疲惫的家长给孟芊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获得更多自主招生的机会,这位家长带着孩子辗转四五个城市,为了省钱,甚至在9块钱一夜的慢车上站了一路。“这使我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自主选拔在给一些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是否产生了太高的社会成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招生办也给出了相似的答案。他们告诉记者,七校联合开展自主选拔录取工作,考生参加一次考试,可以获得申请多所大学面试的机会,既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机会,又降低了考生的考试成本,减轻考生奔波之苦。
【记者点评】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一直存在,且将一直持续。单兵作战如此,形成联盟之后亦然。所以,重要的不是抱团掐尖,而应看竞争是良性还是恶性,是否能在吸引优秀生源的同时,降低考生应考成本,完善现行招生制度。
突破
合作形式VS评价机制
多元评价与特色选拔更为重要
自主招生改革近年来一直处于探索中。从清华大学的五校合作,到北京大学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就是为了让有特色的偏才、怪才涌现出来,让高校能够在统一的高考制度基础之上,有途径招录到符合本校特点的学生。
采访中,多家高校招生办公室负责人指出,目前的自主招生改革只是处于初始阶段,“谁与谁合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合作后对考试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探索”。
去年,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联合进行自主招生的改革举措,最大的突破其实不在于多校合作,而在于命题内容的多元和评价机制的相对灵活。一张试卷,每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评分标准,使得看似简单的合作考试招生,进行了颇具意义的多元评价、特色选拔的大胆尝试。
今年,以北大、清华为首的两大联盟,也将在考试内容和评价机制上作进一步探索。“北约派”联考就强调各高校的自主性。“提供7个考试科目,但选考哪些科目以及各科成绩的权重,则由各高校根据人才选拔需求自行决定”。比如,复旦大学非常强调文理综合,要求报考复旦的考生提供七科的成绩,其他高校则不一定有这样的要求。有些高校甚至可以根据考生的单科成绩进行选拔。而在考试内容上,由参与高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共性需求,联合命题,着重对考生素质与能力的考核。
【记者点评】就自主招生内涵深化而言,一直以来,高校似乎尚未找到着力点。以今年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笔试试题为例,不过是在题量和难度上做成了高考命题的加强版。一些所谓创新性考题,也很难达到选拔偏才、怪才的预期。故而有种观点认为,内涵的不足,使得一些学校在自主招生的外延与形式下功夫。但改革不应本末倒置。期待各高校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考试内容和评价机制的内涵深化中去。
前瞻
联考取代高考
VS新式自主招生
探索需要宽容对待和稳妥推进
对自主招生的新动向,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的立场是保持中立,允许各高校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
有学者和专家对联盟的形式以及前景给出了大胆的预测和建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应该探索“联考+自主招生”模式,其操作程序是,学生自主参加由社会机构举行、高校认可的联考,以这一成绩申请高校的自主招生,高校结合联考成绩、申请者的中学学科成绩、中学综合表现和大学面试考察,自主录取学生。联考在最初阶段可以是学科考,随着这一模式的成熟,可以改革考题内容,探索适合我国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由此最终建立“学业水平测试+自主招生”的招生模式。
也有人主张在985院校或者211院校范畴之内,进行一个更大范围的统一的自主招生考试。不过这样一来将对现在的高考形成巨大的冲击,毕竟,现在的结盟招考是在高考整体框架不变前提下的自主选拔。
不过,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对“考试联盟”的形式提出担忧。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劳凯声指出,形成联盟之后,联盟与联盟间缺少规则,容易导致恶意竞争和暗箱操作。为了让自主招生制度走得更好,“应从一开始便设计好制度,让探索始终伴随着公平、公正与阳光”。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闫广芬也指出:要尽量避免躁动、泡沫、急功近利等现象出现在大学招生改革的“新闻”中,使改革能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得以更好地探索。
【记者点评】以“考试联盟”为代表的自主招生改革只是初始阶段,或者是过渡阶段。功过是非尚无法盖棺定论,保证阳光和公平的改革,我们不妨给予更多一点的空间和时间。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