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团招新,戏曲协会“梨园社”两天仅有11人报名,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英语协会相当受大学生追捧,报名入社者达到750人。这两天,郑州大学多个社团正组织招新活动。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大学生不肯做“文艺青年”,而对英语、就业等实践性社团钟爱有加。
调查数据
仅13.4%大学生选择
“艺术文化类”社团
在郑州大学,为期两天的社团招新活动刚刚落下帷幕。
河南商报记者通过统计数据发现,此次招新该校新生共有7355人参与报名,其中艺术文化类社团招新情况不容乐观,只有987人报名参加,仅占全部社团新成员的13.4%。也就是说,有超过85%的大学生兴趣不在“文艺”,不甘心做个“文艺青年”。
这让郑大戏曲协会“梨园社”的负责人一筹莫展。两天时间,他们的社团只有11人报名参加。不仅仅是“梨园社”,不受大学新生“待见”的,还有电影协会、集邮协会以及多个文学类社团。
大学新生
渴望社团经历能提供就业机会
相较兴趣爱好,大学生显然更热衷务实和功利性强的社团组织。
在郑州大学,选择实践服务类社团的大学新生占到26.8%;理论科技类社团招新1224人,占16.6%;运动休闲类社团招新1399人,占19%;兴趣爱好类社团招新1833人,占24.2%。这些数据无一不盖过了“艺术文化类”社团的风头。其中,英语协会和英语村,成为最受欢迎的社团,有750人报名入社。而一般的社团招新,报名人数只有50人上下。
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多位报名入社的大一新生,发现他们普遍带有明确的目的:或为丰富个人阅历,或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更有新生明确表示,希望借助社团这个平台与企业和社会进行接触,并获得企业赏识,以期顺利踏入职场。
不少就业实践性社团也因此大受追捧。已与校外一家中介公司签订协议的就业实践俱乐部,在“招兵买马”时,就特别强调可通过中介公司给社团成员提供各种社会实践的岗位。
此外,演讲与口才协会、营销协会、农乡建设研究协会等打着实践招牌的协会,报名人数也都在百人以上。
“就业重压下,就连初入校门的大学新生也变得紧张起来。”知名人力资源专家、《1+1人才资讯》总经理刘渊对此评价,大学生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时,都已将自己的未来规划纳入其中,一方面提前谋划确实可能有利于就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兴趣爱好的普遍缺失,容易给大学教育抹上功利色彩。
记者 张高峰 通讯员 金亮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