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
对即将开展的自主招生联考,已经加盟“华约”或“北约”的高校,也“同床异梦”,两所名校的招办主任告诉记者,自己是“被联盟”了。他们对联考有保留意见,却不得不“站队”。(中国青年报11月25日)
是联盟,还是联考?“盟”与“考”一字之差,已成自主招生联考的分水岭。这不但关系到参加联考学校的心态,影响今年考生的实际利益,更对自主招生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是“联盟”,自主招生联考改革将会变调;只有“联考”,才真正能扩大考生选择权,有利于推进自主招生改革。
现在的问题是,谁来避免“联考”变“联盟”?显然,教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也许有人质疑,自主招生联考改革是学校自己的事,应由学校自己协调,行政力量的介入,是干预学校办学自主权。然而,这是似是而非的。
诚然,拥有招生自主权的高校,可以自主决定考试时间、形式、内容、录取结果,但这一切并非不受制约。就是在美国,大学在自主决定时,也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即做出一个决定,服务对象会有何反应;二是必须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即不能有恶性竞争,人为制造不公平。美国大学的办学,政府不能直接参与,但大学理事会这样的非政府机构,对办学有很大影响力。
对我国目前有5%自主招生权的高校来说,这两方面因素不存在,学校还不是市场竞争主体,也没有大学行业组织。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与推动就不可缺少。首先,监管联考改革是否符合《教育规划纲要》的方向,就“联考”变“联盟”的恶性竞争倾向,限制学生的选择权,教育部有权制止,并把联考引上正路。
其次,逐步让大学变成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这就需要调整自主招生程序与规定,不再让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挂钩,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可以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然,与此同时,要培育大学行业自治组织,让大学在没有行政指令的环境中,加强行业自治。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中,大学才能避免 “被结盟”。
联考制度的出现,走到了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十分关键的一步。在这一关键环节,教育部门如何作为,反映着其对推动教改的认识高度。
□熊丙奇(上海交大教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