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晟颖 ⊙图/IC
五年前,“自主招生”这么个名词还并没有为大多数高三学生所知,那是最为顶尖的学生思考的事情,五年之后,几乎每个上海的高三学生都想着通过自主招生挤进高校大门。2011年,被戏称为“北约”、华约”“ 的高校联盟粉墨登场,自招政策又一次扑朔迷离起来。
从复旦“千分考”到高校联盟,五年来,上海学子们到底尝到了多少自主招生的甜头,又吃了多少自主招生的苦头?记者回顾五年自招路,解读自主招生如何一步步给沪上学生加压。
2006年,赤手空拳上阵
严格来说,我国的自主招生从2001年就已经开始,当年,经教育部批准,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江苏省内首次尝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200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2所。
然而,真正令自主招生为上海考生所熟知的,是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所有高三学生都可以通过招生网站进行报名,不用再通过所在高中的推荐。当年共有6294名考生报名,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5828考生参加了申请资格测试,即第一次“千分考”——资格测试考十门功课, 道选择题,200 总计1000分而得名。
第一年,没有样题也没有复习提纲,大家赤手空拳上阵。笔试过后,考试成绩在610分以上的1208名考生进入面试环节。面试开始于愚人节当日,1185名考生经过170名面试专家的考核后,通过专家投票确定了共298名预录取资格考生,最终291人进入复旦就读,占当年复旦招生计划的10%不到。巧合的是,上海交大同期也录取了291人。
这场突如其来的改革被称为“破冰”之旅,象征着一大批学生可以不再以高考为依据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那一年,没有任何形式的教辅或者参考书,一个叫王天禹的高三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说:“我们只能自个儿摸索着准备,比如小范围进行模拟面试。”
但另一方面,这一次尝试并非完全成熟,这291名学生在进入刚刚复旦时并没有能够选择专业,而是在结束了一年的通识教育之后才进行专业选择,其中超过了一般的人选择经管类专业,让校方颇为头痛了一阵。
2007年,洛阳纸贵
2007年的自主招生开始得更加从容不迫,名额被扩大到了300+200(其中200名为虚拟录取,达到一本线即可进入复旦,但依旧需要参考高考成绩选择专业)。同年,复旦取消了所有其他形式的加分考试。自主招生成为了提前进入复旦的惟一门路。交大的政策较上年并没有太大变化,同样跳过考试,走网申、面试的路线。
不少家长开始寻找复习的门道。现就读于复旦大学07级新闻学院的小Y便是当年自招大军中的一员。12月政策一出,她和母亲就忙开了,一边做招生网站的申请,一边翻出积了灰的历史、地理、生物和计算机教材。于是,在应付学校的高考复习之余,小Y每天还要挤出半个小时来看书,“其实我也不知道看些什么,就是一通乱翻,把过去学过的知识再捡起来。”
市面上依旧难寻教辅身影,惟有上海某晚报的升学版在考前推出了“自主招生特刊”,根据搜集到的上一年考题,给出了详细的考点分析。一时间这份报纸出奇地抢手,甚至有家长出50元买一份复印件。
在一通没头没脑的准备之后,小Y在圣诞夜这天迈入了千分考的考场,为了防止学生投机取巧,这一年开始施行选择题做错倒扣2分的评分标准。开考前, Y遇到擅长数学逻辑的小初中同学,面授机宜说:如果能排除两个选项,“就猜一个,有赚。如果只能排除一个,那还是别选。”小Y至今没有弄明白其中的奥妙。
最终,她以645分的成绩低空飞过,成为2000个参加面试的考生之一。面试前,妈妈带着她拜访了一位去年自招进复旦的学长,聊了三个小时,算是准备完毕。
3月4日,小Y和其他500人一起收到了复旦寄来的通知,提前四个月圆了“复旦梦”。
2008年,前考生编出第一部教材,卖疯了
小Y一进入复旦,就被同专业的同学拉入伙,那个瘦削的男生宏图伟志,要编一本高校自主招生的招考指南。小Y开始还不屑一顾:“这个东西又不能复习的咯,有什么好准备的,都是凭各人本事的。”但最终还是没能敌过同学的热情,一行十来人,开始了撰稿大计。从笔试准备到面试经验,牵头的男生神通广大,还搞来了据说保密的前两年的考题,在市场营销课上想着怎么能把书营销出去。
最后捣鼓出了20多万字,2008年出版,这本书成为了市面上第一本自主招生教辅。男生跑到各个高中去做讲座,讲座完了顺带卖书,还跑到高校招生咨询会上摆摊叫卖,“真是卖疯了,家长们都抢着要,当成宝典似地读。”
此书以后,《上海高校自主招生备考指南》、《解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自主招生优秀作文精选》纷纷上架,直到今年,瘦削男依旧沉迷于他的卖书大计,但却多了感叹: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书太多了,都是抄来抄去的。”
2009年,一条巨大的产业链
同年,华师大二附中的一名物理老师下海开了培训网站——OK学习网。这是沪上第一家推出自主招生培训的机构,自此以后,大小培训机构一发不可收拾。在百度里搜索“自主招生”,第一个结果就是一家培训学校的广告——“自主招生到锦绣前程学生成功的保证!” 而另一家名为“同理心”的培训机构也在到处散发“2010年自主招生面试班”的广告,其培训内容包括“6小时概括介绍,6小时面试策略解析,6小时历年真题分析讲解”。
在淘宝网站上,也有卖自主招生试卷的店家,只不过价格从2009年的60元/套,跌到了2010年的5元/套。
不论高校如何表示自己的清白与初衷,自主招生已然成为了一条巨大的产业链,甚至成为了不少学生的另外一次“高考”。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上升,大家开始意识到上海考生想要通过高考进入上海名校正越来越难。每年自招结束,市重点中学就会被按照录取人数一排座次,稳居第一的复旦附中在2010居然有98人被复旦大学预录取,占到总录取人数的20%。
于是,自招的战线从家里拉到了学校,从高三拉到了高一。某高中开设以“自主招生从高一抓起”为口号的实验班,从高一开始就让学生背GRE单词,阅读各种经典名作,希望能够在那张录取排行榜上“再争高位”,至于效果如何,那要到今年的自主招生验收了才知道。
2011年,联盟之痛
低门槛、重面试、不问高考成绩,自招政策看似给了更多人进入理想大学的机会。每年11月份各高校招生政策一公布,高三学子们就如大学生求职一般开始“网申”。在某些市重点高中,“网申”率甚至达到了90%以上。自主招生俨然成为一项“全民运动”。
而今年,自招战场格局又变,几大高校纷纷宣布将在下一年度自主招生考试中实行联考。“北约”、“华约”、“同盟”闹得沸沸扬扬,几乎涉及了所有名校。但同时,复旦表示此次联考并不涉及江浙沪的考生,对于该地区将继续沿用千分考,只是具体政策未定。“那上海考生岂不是除了高考之外还要考两次试?”不少人发出这样的质疑。
除此之外,还要经历“站队”的心理考验,压力可想而知。而由于上海地区的自主招生政策迟迟没有公布,一时间校园内流言满天,就读于实验班的学生因为担心自招取消而捶胸顿足:“花了那么多精力搞课外的东西,要是取消不是全白费了。”这样的言语看起来好笑,但确实是家长们的心声。此次联盟到底能为上海考生带来多少新机会,现在还不得而知,且希望有关部门尽快给出确切信息,勿再让高三学生在学业压力之外再背一块“押宝”的重压,未上考场,先上赌场。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