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考加分录取的“幸运”与“遗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2日 09:58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中国《高校招生》杂志的博客,点击此处查看博客原文

  作者:尹丽尧

  近年来,“高考加分”这个词除了常会出现在填报志愿的相关辅导资料中外,还频频见诸于社会新闻报端。这说明考生和家长乃至全社会对其的关注程度正日益提高。

  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少则5分多则20分的政策加分,对谁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因此,考生从小研习特长者有之,搞科创发明者有之,争“三好”争“优干”者有之……在多数仍推行高考加分政策的地区,有条件享受加分的考生也大可好好把握这个优势,尽量用好来之不易的分数,填好志愿,从而进入理想院校及专业深造。

  看清高校录取规则相关规定

  根据教育部规定,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考生最高加分不能超过20分,如有累计加分者只取分数最高的一项(当然也不会超过20分)。

  大家应特别注意一点:如果你仔细阅读过各高校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你就会发现,某些大学在为进档考生安排专业时,实行“裸分”排序的办法,也就是投档时可参考政策加分,但在实际录取中要减去所有政策加分,只参考高考原始分数。在这类院校中,不乏令人向往的重点高校。

  去年,笔者在审阅中国传媒大学的提前批理科预退档考生中,就发现了这样一个例子:考生王建(化名),实考成绩为547分,因为是国家二级运动员而加了20分,才上了该校的调档线。但该校在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只按实际考分排序安排专业,而且最低录取了实考分为566分的考生。王建很显然是忽略了这一点,导致自己这个志愿被浪费了,所以最后只能以低分被退档。这还算好,至少他还有机会去拼拼本一批的院校。如果是本一批实行全平行志愿的省(区市),考生在志愿填报中继续遭遇这种尴尬的话,那么,“一轮投档,不再补投”。错填一所学校,以加分成绩投入,再以裸分成绩不够而退出,也不能再投向所报的其他院校了,就只能等待征集志愿或参加下一批次的录取。

  所以,要想有效利用自己手上“高考政策加分”那沉甸甸的“敲门砖”,你一定要仔细看清意向院校的招生章程中关于是否认可加分的规定,以免遗憾。

  对享受政策加分考生的建议

  笔者根据多年来在高考录取中的观察和记录,发现享受“高考政策加分”的考生族大致可分为几类:1.分数很高,加分后可上名校或理想专业;2.分数不错,加分后可进入更好专业甚至上一级院校;3.分数一般,加分后才能上线。

  对于第一类考生而言,高考加分可谓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想报考北大、清华、南京大学等院校的加分考生,你尽可以放心,这几所院校都完全承认政策加分,不仅投档承认,分专业也承认。

  而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考生来说,在填报志愿时必定多费心思。其中又可分两种情况:

  1.加分后超出高校调档线不多又想上名校的考生,为了再给自己加上点能被录取的“砝码”,不妨考虑选择“服从专业调剂”。比如,东北财经大学就一直是实行“裸分”政策。今年四川一名少数民族地区汉族理科考生在本一批录取中,加5分后上了该校调档线,被投档进去,但在实录过程中被减去了加分,立刻节节败退,所报的每个专业都因分数最低落选。好在他填了“专业服从调剂”,后被录取到该校一个无人报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

  2.如果你的选报重心是要上一个满意的好专业,就不一定非要去拼名校,因为拼进去很可能也是被调剂到不太满意的专业。可以考虑在即使以自己的实考分比拼也有一定把握、且认可政策加分的院校中,选择其专业设置较符合自己心意的进行填报,这样就比较稳妥了。

  注意其他优惠政策

  除了我们通常知道的“奥赛”获奖、“科赛”获奖、省三好、省优干、烈士子女、体育测试等项目的高考政策加分外,某些院校还会在录取过程中视考生志愿而定一些加分投档或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同样需要你在高校招生章程中仔细搜寻。

  如某些省(区市)的农林院校或开设有农林类专业的高校,会对所有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农林类专业的考生统一加10分或在线下10分以内投档进行选录。今年某省一所民族地区在本二批次招生的本科综合类院校,本来生源情况不太好,调档线只能“踩”省控线。但正因为该校实行了该项降分录取政策,所以很快在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农林类专业、且在省控线下10分以内的考生中,从高到低筛选出了大批生源,圆满完成了招生计划,又让这些原本没达到本二批省控线的考生幸运地被“跨级”录取。笔者认为,这是一项针对院校和考生的双边利好政策,成绩一般、“可上可下”的考生们不妨留意、参考。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心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