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 施剑松)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全国省级招考部门须在半年内完成高考加分项目的调整方案并报教育部审批。昨天,记者从北京市高招办获悉,市教育考试院正按教育部要求研究北京高考加分政策,明年上半年将提出北京版的高考加分调整方案并报教育部审批。市高招办有关负责人强调,目前北京高考加分政策无变化。受加分政策调整影响的学生为2011年起进入高中的学生。
2'17''高考加分项目重大调整 奥赛获奖不保送
据了解,目前本市包括加分、保送、优先录取等照顾项目有近20项,其中,市三好学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少数民族;市优秀学生干部;市级体育比赛优胜、见义勇为人员等加分只适用于北京地区高校。根据统计,2010年高考,本市有万余名考生享受到各种加分照顾,其中,享受加分的少数民族考生为6700多人,凭借市三好生获得加分的考生约2000人,市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约800人。
■划分专业仍按“裸分”
高考加分政策备受关注,因为加分直接影响高考录取结果。然而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加分在高招过程中的影响力已经在降低。目前,各高校对地方加分只会在高考录取时考虑,分专业时则还按考生的“裸分”计算,即考生被录取后优先满足高考实考分高的学生的专业要求。而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校则对各类加分不予承认。
延伸阅读:教育部等部门就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答问
维护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等五部门负责人就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答记者问
新华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吴晶)教育部网站19日公布了由五部门联合制定的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方案。针对方案出台背景和社会关注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
记者:为什么要就高考加分项目进行调整和规范?
答:高考加分政策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元评价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考加分政策具有高利害性的特点,近年来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考生资格或身份造假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些招生政策在执行中逐渐被异化,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社会要求规范和调整的呼声强烈。党中央、国务院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
教育部积极贯彻落实,会同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真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出台了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文件。
记者:调整后的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项目,相比原办法,有何变化?
答:经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研究,对当前涉及奥赛和科技类竞赛的保送、高考加分项目做了三方面调整:
一是对奥赛全国决赛获奖学生、科技类竞赛相关获奖学生,由原来的可具备加分、保送资格,调整为高校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参加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资格,是否可享受加分照顾由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委决定,不再具备保送资格。
二是对奥赛省赛区一等奖获奖学生,由原来的可具备保送、加分资格,调整为高校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参加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资格,不再具备保送、加分资格。
三是对获得奥赛全国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仍给予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记者:调整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学生加分项目,对赛事及学生科技活动开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中学生学科奥赛和科技类竞赛举办以来,在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科和科技兴趣、促进青少年学科和科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部分中学、学生及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盲目追求通过保送或加分等“捷径”升大学,违背学校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将客观上适合部分学生参与的奥赛和科技类竞赛项目,泛化为更多、更低龄的学生参加的“必修性”学习或活动。学生学习和参赛的功利性被强化,参赛的动机和行为被扭曲,导致部分学生偏科和基本知识学习能力缺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
鉴于此,为了给确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更加公开、严谨和洁净的竞争平台,抑制赛事不应有的功利色彩,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对现行竞赛保送加分政策做相应调整和完善。
有关赛事主办方认为,这一调整不仅不会对学生和赛事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会让赛事吸引和凝聚更多真正喜爱科学研究的学生以平常心态参与。基础教育部门认为,这一调整将有利于真正有兴趣、有潜能学生的脱颖而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将发挥积极作用,对部分有学科和科技特长的学生更好的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这次调整仍保留了部分奥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即在全国奥赛决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入选国家队集训的选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专门制定了严格的遴选办法,确保选拔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确保选拔出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国际奥赛。
记者:为什么要对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进行规范和调整?相比原政策,调整后的项目有何具体变化?
答:近几年来,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或水分严重;二是比赛或测试组织不规范,替赛、替考现象严重;三是个别与体能、运动技能关系不大,更多靠运用器材等运动的赛事组织管理及评奖问题多。
本着积极引导中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推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原则,这次对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进行了适当调整,加分项目限定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这8项都是在中学普及范围广、锻炼效果好的项目。同时,考虑到各地中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在上述运动项目之外允许各省份增加一般不超过2个强身健体类项目。
五部门文件还对体育特长生加分及测试提出了严格管理要求。一是严格体育特长生加分资格认定程序。学生须先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其所在中学出具的考生体育特长情况说明与推荐材料,以及所获运动员等级证书及相关参赛证明材料,集体项目运动员还须提供上场时间证明等。省级教育部门将会同体育部门对申请高考加分的考生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核。二是严格体育特长生省级统测过程。省级统测须全程录像,学生测试成绩现场公布,通过测试达标者须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其所在中学指定地点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学生方可获得高考加分资格。
记者:在体育特殊加分项目调整中,为什么省级统测只设“8+2”个项目?
答:体育特殊加分项目的设置是鼓励那些在高中阶段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训练,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水平较为突出的学生。因此,设置的加分项目应该是在中学普遍开展的竞技体育类项目。
教育和体育部门对当前全国中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总体情况调查后确定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8个项目。这8个项目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从实践和规模看,深受中学生喜爱并且参与度高;二是这些项目对运动场地和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各类中学普遍有条件组织开展,是目前中学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各省级中学生运动会长期设置项目;三是这些项目锻炼效果好,对增强学生体质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考虑到各地体育项目实际开展情况及地方特色项目发展,允许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确定2个强身健体、开展广泛、深受学生喜爱、能达到锻炼效果的运动项目。
我们认为,通过这些调整会更好地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大众化、基础化的体育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和推动地方特色体育运动开展。
记者:在加强高考加分管理方面还有何具体内容和要求?
答:调整和规范工作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为进一步完善高考加分政策,更好地发挥其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除两项调整外,还有两方面规范措施。一是要求各省(区、市)系统清理高考加分项目。各省(区、市)要按照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政策、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总体要求,对本地区现行高考加分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注重结合本地区已开展或即将开展的高考综合改革、录取模式改革等新情况,合理适度调减加分项目及分值。对超出教育部规定范围和分值的项目,要酌情调减。特别要向当地考生及其家长解释清楚清理和调减原因,争取广泛理解和认可。
二是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进一步规范加分工作流程,今后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等3个环节后方能予以认可。加强部门合作,联合审查考生加分资格或身份。有关部门将重点加强对相关赛事组织及获奖证书、等级证书的管理,严把民族成份及户籍变更等关口,从制度、程序、操作等各方面防范和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严惩造假或参与组织造假者。对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的考生,将采取何时查实何时处理的办法予以惩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或非法中介机构、个人,将依纪依法予以惩处。
教育部网站19日公布了由五部门联合制定的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方案。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强化高考加分监管,加大打假力度。
教育部网站19日公布了由五部门联合制定的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方案,涉及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部分科技类竞赛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
延伸阅读:教育部称高考加分制度暂不取消 将解决三模三电
高考加分制度暂时不会取消
教育部答复人大代表建议 表示将解决“三模三电”问题
有报道称高考如改期提前一年告知
高考加分制度暂时不会取消。
教育部日前对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提出的关于取消高考加分的建议给予答复称:“综合各方意见,我们认为应继续坚持发挥高考加分政策在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党和国家对部分特殊群体的关心方面的作用。”
此外,有媒体报道称,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称,如果高考时间确定调整,至少会提前一年告知社会。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提交了一份《关于体现教育公平,取消高考加分的建议》,他认为,“琴棋书画、体育运动,这些本该是孩子的兴趣爱好,一旦跟高考挂钩,就变了味。”
况且,家庭贫困或是农村的孩子,他们没钱买“三模三电”器材,势必会造成不公现象。他建议进一步扩大取消高考加分,为学生创造开放的成长环境,体现教育公平。
日前,教育部对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提出的关于取消高考加分的建议给予答复。答复中表示:综合各方意见,我们认为应继续坚持发挥高考加分政策在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党和国家对部分特殊群体的关心方面的作用。同时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考加分政策,维护高考公平、公正。
教育部在给赵林中代表的答复中称,赵代表客观分析了当前高考加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既有来自教育领域的,也有一些社会问题,政策初衷逐渐被异化,影响了高考的公平和公正。
热点关注
“三模三电”加分问题将研究解决
教育部表示,2009年以来教育部为规范高考加分做了多方面工作,包括规范地方性加分项目、降低分值、降低高利害性;完善四级信息公开公示制度,逐步做到让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在阳光下接受监督;通过申报、审核、公示、确认等环节,审查考生加分资格。
今年重点审查反映问题较多的少数民族身份加分和体育特长加分的考生;严厉惩处招生中违纪违规行为及人员,特别要对违规考生实行“何时查实何时处理”。
对赵林中代表提出的“三模三电”项目在加分中出现的问题及奥赛学习功利化问题,教育部表示要系统研究、统筹解决。
而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底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对此进行了明确: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
延伸阅读:高考加分呈现泛滥趋势 被指沦为少数人红利
加分,如何斩断“少数人红利”(《纲要之后,教育难题怎么破·加分滥》)
亮点
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
——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难点
本报北京8月12日电 (记者赵婀娜)湖南娄底“高考状元”均为“武林高手”,29个省区市的65名文理科状元中有30人为“加分后状元”……随着2010年高考录取工作的推进,各项与高考加分相关的事件成为公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证高考制度的公开、平等,也成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专家和学者们热议的话题。
记者注意到,利用高考加分政策作假等有悖教育公平和“阳光招生”的事件,近年来多有发生,而其中,“三模三电”(即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体育特长”、“少数民族”正成为加分违规事件的“多发区”。
有网友指出,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200种的加分规定。目前,高考加分已呈泛滥趋势,并呈现出向区域内的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向少数中学、向个别项目集中的趋势。
还有网友指出,加分制度已成为一条隐蔽于僻静处的特权小径。一些加分规定出现“加分寻租”、“特殊的奖励政策”现象,让这项初衷是为了寻求教育公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制度,沦为少数人的“红利”。
面对公众的呼吁,教育部近日表示,“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对于高考加分政策实施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将认真清理。
针对“取消高考加分”的社会舆论,有专家指出,一定要审慎论证,取消这一政策,高校招录将有可能再次回到完全依据考分高低定胜负的“原点”。而事实上,既要通过高考的政策设立保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又要保证政策和制度在阳光下规范进行,才是《教育规划纲要》落实过程中的重点所在。
“公平”关乎制度生命力(观点)
倪光辉
近年来,有关高考加分的丑闻频频被曝光。“项目多、执行滥、结果假”……高考中的“不当加分”越来越引起百姓的反感。究其原因,在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运作过程不够透明公开,在一些地方,严重异化成了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
高考设立一些加分项目,其出发点是在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和方式上进行一些探索,弥补现行制度中分数一元标准的局限,以及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造成的实质性不公平现象。客观地看,高考加分在平衡地区教育水平差异、选拔各类特殊专门人才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灰色加分”、“暗箱操作”浮出水面,加分项目、加分比值在某些地方,已不幸演变成由教育部门、培训市场等组成的“招考产业链”中的一道环节。
本意是为了“纠偏”的高考加分制度,却由于部分加分项目本身裁量自由度过大、选拔程序的公信力又存在问题,不仅未能对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反而容易带来新的教育不公,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加分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健全一系列操作性强的配套制度,让信息公开透明,尽可能压缩人为操作和权力寻租空间,让真正需要加分的人加到分。
与此同时,更要下大力气探索新的渠道,改革高考招生录取方式,扩大高校自主招生范围,尝试通过推荐、听证、考核等其他方式,让优惠政策惠及那些真正需要的人。
当前,比“加分”更重要的,是如何给人以公平、公正的信心。既要保证程序上的公平,更需兼顾实质内容的公平,这样的政策,才能令人信服。
在全国率先取消全部省内加分
山东:把“变味”加分拉回正轨(难点)
赵婀娜 张兴华
暑假,山东省济南市一所重点高中任班主任的李敏发现:即将升入高三的校学生会干部王聪聪,学习态度比以前更为端正。“我原来认为自己高考时可以加分,所以不自觉就放松了。现在看到高考录取全部取消省内照顾分,自然就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身边一些原来有各种"加分安排和保障"的同学也都放弃了这个念头,专心于学习。”王聪聪说。
过去,山东省凡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者都享受加分录取的待遇。为让高招制度进一步彰显公开、公平、公正,今年3月,山东省宣布,从2010年起,全部取消省内制定的加分等照顾性政策,坚持公开公正,做好特殊类型考生的资格审查。
消弭人为因素体现公平
高考,“一分之差,千军万马”,一项施行多年的制度一朝取消,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加分政策从加十分到几十分不等,一旦取消,影响甚广。
为了让决策更为科学、合理,山东省经过了长时间的分析论证。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说,山东对现行招生政策进行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后,取消了一些照顾政策,如:艺术特长统一测试加分,省市优干及三好学生加分,应届生加分、农业院校降分,行业定向生照顾等。
政策的取消,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照顾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某些社会环境下执行起来很难,很快就偏离航线,成为不正之风的突破口。
据了解,山东省取消的高考加分项目多数是那些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多年执行过程中,已经变了“味道”或偏离了轨道。有省内高校负责人反映,从近年高校录取的情况分析,一些加分考生的综合素质并不十分突出,山东自行增加照顾性加分已没有“确需设立”的必要。而取消这些加分政策,还有助于保证高考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取消高考省内照顾性加分项目,是录取走向公平和公正的重要一步,我们非常赞成。”这是记者8月10日至11日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和山东师大附中采访部分家长时得到的一致观点。
强调综合评价和过程考核
高考加分制度的初衷是为保证教育公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那么,取消加分会不会影响到特长学生的录取呢?又会不会使得高考制度回归到“唯分数论”呢?
山东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山东省取消加分政策的同时,已经充分考虑到如何将在某些方面体现出特殊才能的考生招录上来,那就是“综合评价”和“过程考核”。也就是说,在高考录取中把学生高中阶段的综合评价信息,包含平时的学业表现、各类特长、各种获奖情况等纳入考生信息档案,要求高校在录取时充分考虑。
记者了解到,2009年起,不少山东省内高校就已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招录取挂起钩来。如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政法学院就在高考录取中加强了考生“高中综合评价”的权重。“强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招录取中的重要作用,无论对高校还是高中,其意义都是积极的,既是国外招生制度的先进经验,也是我们国家未来高考招生制度的发展趋势。当然,这项改革探索需要高等学校和高中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宋承祥说。
据了解,经过一年的探索和试验,原来对取消加分政策有顾虑的山东省很多教育工作者,现在也持积极态度。泰安市泰山区南关中学校长孙兆航说:“一方面,在高考科目中增设"基本能力"测试,强调对高中阶段的过程考核,这是对中学生"全面加特长"的有力引导;另一方面,取消不必要的高考加分,积极完善高考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标准,让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无机可乘,让考生和家长看到公正和公平的伟大力量。二者齐头并进,才能从根本上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公平竞争,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有效。” (来源:人民日报)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