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远古人类想兴建一座能通往天堂的“巴别塔”,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塔就建得很高了。上帝看到这种情形万分紧张,于是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人们无法相互沟通,于是不能再继续建造巴别塔,并逐渐分散形成了世界各地不同的种族。然而,今天的外语院校重新点燃了人类建造“巴别塔”的梦想。
坚如磐石的学科实力
外语院校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亲密,外语类人才需求激增,因此外语类院校纷纷扩招,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不少,而专业的外语类院校却不多,本科外语类院校屈指算来也就十几所,实力最强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几所重点大学,这些院校虽在经济、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但最大的特色还是过硬的外语学科实力。外语类院校外语师资力量雄厚,语种众多,专业性强。在人才培养上,通常会在前两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基本功训练,以听、说、读、写能力为主,从大三开始,外语专业学生接受口译、笔译系统训练。除了这些强势的重点院校,还有一些院校依据自身特点,在某一外语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等凭借其与日韩毗邻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日语和韩语。大连外国语学院最突出的是日语教学,该校获得日本政府的无偿援助建立“大连中日友好援助会”,形成了除日本外,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日语教学基地。
并非所有外语类院校都以“外语(外国语)”为名,如北京语言大学。和其他外语院校不同,北京语言大学利用身处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将语言教育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对外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两个学科领域是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师资力量雄厚的学科体系。
由于外语类院校外语学科实力的优势,每年高考后,外语类院校便成为考生报考的热点。虽然这些院校地域和特色各不相同,但他们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性。
与留学生一起小班教学
学习语言需要大量的练习,外语类院校因为外语师资的优势,小班教学成为了其显著的特点。小班教学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各阶段已经普遍实行,许多国家在教育法中规定的每班学生人数通常在15~25人之间。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也开始了小班教学的尝试。综合类院校外语专业由于师资力量、办学规模等多重因素,难以实现小班教学,大班教学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教学效果远不及小班教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副院长李向民介绍,他们学校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基本采取小班教学的模式。只有小班授课才能使学生大量进行语言训练成为现实。小班课堂上,老师会组织一些互动性很强的活动,如小组活动、两人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随着年级的增长,活动难度也会逐渐增加。由于学生数量少,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跟老师、同学对话交流,反复练习口语。
外语院校的另一个优点是留学生多,在一个小班里,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结成学习伙伴,你教我汉语,我教你外语,共同提高外语水平。这一点在北京语言大学表现最为突出。北京语言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在其8000多名在校生中,有4000多名是留学生。留学生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中国学生的数量。走进北京语言大学,会觉得像是踏进一个超越了国界的小社会。
1+1>2的人才培养模式
外语类院校并不只学习外语的听说读写。综合类大学外语专业培养的大多是专业性人才,与之不同,外语类院校除了外语专业外,更注重培养具有多种专业知识和宽广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即1+1>2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外国语言文学是北外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学科,外国文学、国际问题研究、海外汉学等也是该校教学成果突出的学科。从这类外语院校毕业的学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良好的外语应用基础,还具备语言、文学,国际问题等研究领域的专业视野。
外语类院校往往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外语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专业几乎都与外贸领域相关联,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国际金融专业等,学校在强调外语为基本功的同时,依据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这种培养方式已经成为身处经济发达城市外语类院校的强势发展战略,也使学生在就业时具备独特的优势。通常外企比较青睐语言能力强,又有贸易、法律等相关功底的毕业生。
除此之外,不少外语类院校要求学生除了本专业语种,还需同时掌握第二、第三种语言,即培养“多语型”人才。比起综合类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多语型人才更具备竞争优势。
小语种渐成报考“新宠”
英语向来是外语爱好者的首选专业,但越来越多的小语种专业凭其高就业率和高回报成为考生的“新宠”。目前,我国高校小语种招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前招生,由各高校自主命题;另一种是高考录取,考生可以在提前批次的志愿里填报。很多同学认为,小语种提前单招或自主命题,考试难度会相对小一些,其实不然。小语种招生是高校选拔培养特殊语言人才的途径,选拔难度甚至超过了高考。随着小语种招生的成熟,试题难度也在不断提高,除了语文、外语、数学等文化课考试外,还有口试和面试,竞争程度相当激烈。2009年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法语招生仅50多人,报考人数却多达1000多人,最终实际录取率不足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小语种专业,每年的招生比例也大多会在1:20以上。
小语种专业不仅报考难度大,相对于英语,学习难度也很大。外语院校流传着一句话:“三分钟韩语,三小时英语,三天的法语,三个月的日语,三年的德语,三百年的阿拉伯语。”此话未必科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小语种的难度。阿拉伯语由28个字母组成,而每个字母根据不同的发音符号又要发出12个不同的音,屈指算来,这28个字母的全部发音竟有336个,不愧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学外语并非就业金饭碗
近年来外语专业报考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认为外语专业就业前景广阔。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逐渐深入,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旺盛需求,其就业前景是乐观的。
从近几年需求情况看,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此外,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需求也较大。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高层次的外语人才供不应求。外语类毕业生去向呈现了多元化态势,除了传统的外交外事领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金融、通信、传媒、咨询、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就业领域的扩大无疑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外语类院校毕业生还能在传统就业优势领域获得机会,如外交部、文化部等中央部委以及各部委所属事业单位或新闻出版机构、图书情报机构、各省市的外事机构等。
但是,就业前景广阔并不意味着外语类院校学生拥有了就业的金饭碗。由于前几年外语类大学专业招生过热,加上社会需求的外语人才层次越来越高,导致外语类毕业生在总体上出现了饱和的局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语类毕业生由于专业等原因,绝大多数人“就大不就小,就高不就低”,流向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城市的比其他类别的毕业生更突出,尤其是小语种专业(如泰国语、罗马尼亚语等),对口的单位更多的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而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则趋向于上海本地就业。
其次,师范类外语人才社会需求量较大,这使得师范类院校的外语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在教育方面外语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力大为减弱。
第三,外资企业对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稳步增长,但要求也更高,特别是熟悉中外文化,同时掌握金融、法律、计算机、通信等应用技术的外语毕业生就业尤其看好,这要求在校的外语专业大学生必须身怀多技。
另外,外语院校女生过于集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对她们未来的就业而言,先得在本校“杀出一条血路”。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