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大招办负责人在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时解释说,“偏才”、“怪才”的标准很难界定,把“偏才”、“怪才”作为选拔标准,会对基础教育产生不利影响。(《新京报》1月4日)
标准当然是个好东西,但如果过度去僵化标准,就很容易掉入教条主义的泥潭。现在北大这一番关于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说辞,就处处闪动着教条主义的腐气。
这些年,应试教育的模式化与标准化曾引发太多争议。诚然,标准化考试有其符合时代特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标准化本身就不存在任何弊端。比如,媒体曾不止一次报道过,一些作者发表的文章被选为高考语文阅读题后,最后自己给出的答案竟然都不符合参考答案。“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这样的尴尬,就揭示了应试教育一刀切的误区。应试教育的标准化,很可能只是少数人的标准,由此带上强烈的教育工具化与机械化的烙印。而许多所谓的“偏才怪才”,恰恰就因为不符合这样的人为标准,被摒弃在高校大门之外。
这是一个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的年代,更是一个价值更加多元的年代,很多“偏才怪才”恰恰可能成为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人才。高校在标准化考试之外,应该有勇气给予这些人才一个更好的向上流动的途径,那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
“偏才怪才”也是不容忽视的人才,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现在,高校应该走出行政化的思维,以开放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些人才,而不是扛着所谓的“标准”,制造一副副模式化的教育面孔。 (单士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