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安交大等七校“联考” 高招改革探索持续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0日 12:49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2月19日电(记者仇逸、俞菀)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组成的“华约”7校19日开考。2011年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笔试拉开序幕。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自主招生联考有何意义?越来越多高校抱团联考是否会成为“小高考”?自主招生联考面临什么瓶颈?

  “联考”

  19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华约”7校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在全国33个城市进行。通过初筛参加“七校联考”考生达6万。19日一早,离开考还有近1个小时,“上海开放大学”考点,门口人山人海。

  考生家长徐淑女士说,孩子应考前有些紧张,作为家长以鼓励为主,并非把“宝”都压在自主招生联考上。“自主招生考的是知识面和综合素质,没什么可临时抱佛脚的,孩子尽力就好,重在参与和发挥特长,高考还是重头戏。”多数家长既期待又紧张。上海市第二中学考生顾敏倩父亲告诉记者,目前自主招生考试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意义是可以获得高考加分或者“预录取”,有这颗定心丸,高考时就从容多了。

  延安中学考生杨泽煜告诉记者,考前他通过网络下载了不少往年的考题,也参加了一个多月的培训,“感觉自主招生考试和普通高考不同,专业性不强,不太好准备。”

  “给力”

  联考高校招生部门负责人说,联考首要考虑是有效减轻考生负担。实行联考后,学生的考试次数和考试成本将降低。

  其次,几大联考高校彼此注意将考试时间错开,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据了解,2011年三大自主招生联盟中共聚集了29所国内高校。比如“华约”7校中,考生可同时选择2所报名;“北约”13校中,考生可同时报名3所;“同盟”9校中,考生可同时选择2所。这意味着一个学生最多可以报考三大“联盟”中的7所高校,却只需参加三次笔试。南京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姜辉在学校负责自主招生等工作,他告诉记者,作为高水平大学,对人才选拔既有共性需求,也有个性化标准。联考对创新人才选拔、方便考生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他说:“联考让更多学有所长的学生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有望改变传统高考不那么合理的地方,如应试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联考对高校的益处也明显。陶正苏说,过去各个学校自主招生,大学自己出考题、自己举办考试,社会的认可度和公信力不够,联考的考务由权威第三方来操作,安全规格仿佛高考,发生泄题等可能性小。且过去各高校要去各地设立考点,联考有效减轻了校方负担。 在考试科目设置上,每科成绩如何使用,则由各高校根据人才需求自行决定。丁光宏说:“比如,复旦大学非常强调文理综合,就要求报考北大、复旦等13校联合招考的学生提供七科成绩,其他高校不一定有这样的要求。有些高校甚至可以根据考生的单科成绩进行选拔,有利于多元人才的脱颖而出。”

  完善

  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高校自主招生强调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仍有不少学生和家长想尽办法找考试的“模板”和捷径。

  丁光宏说:“很多学生和家长在考前希望借助培训机构和模拟考题的训练,来提升应考能力……这是很大的误区。如果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备考自主招生,对考生只会更加不利。”陶正苏说:“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是选拔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行为。我们决定公布‘AAA’测试的笔试题目,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我们的考核思路”。

  对于备受关注而敏感的自主招生能否“免高考”的问题,陶正苏提出,目前复旦大学、上海交大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要经过高考,但每年有1到2例“预录取”但没有达到一本分数线的考生破格进入大学,这些极个别的学生在学习科研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出色。

  联合招考的学校表示,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将招生制度改革和高中阶段的教学改革对接。“我们希望中学阶段每个学期的学业考试成绩更具公信力,能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姜辉说。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所长唐安国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的稳步推进需不断探索并“取信于民”。“高考制度存在了多年……如果一下子被替代,老百姓肯定会不适应。目前高校自主招生不断扩大阵容,最重要的还是通过更加完善的考核体系和录取方案,让社会看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实效。”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自主招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