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海平
元宵节后的第一个周末,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全面展开。以清华大学为首的7所高校和以北大为首的13所高校举行的联合自主招生考试。“陪考”的家长们在考点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周边的餐馆人满为患,类似的场景在全国30多个城市同时出现。
“一考定终身”的全国统一高考恢复20多年后,其机械的模式、僵化的程序以及“唯分数论”与多元化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一统”、“一刀切”也饱受公众诟病,吁求自主招生的呼声越来越高。2003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试水自主招生,8年之后,自主招生的试点学校已由最初的22所扩大至80所,且以联盟的形式联合招考,形成“三大一小”阵营。
理想状态下,自主招生是一个正和博弈:大学招到自己想要的人才,甚至是怪才、偏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学生多了N个自由选择的机会,避免了传统高考可能出现明珠暗投甚至是遗珠的遗憾。因此,自主招生一开始就得到公众赞许、社会激赏。但就目前的“自主”过程浮现的种种弊端来看,大家显然是过于乐观了。
由于自主招生比例小、信息不透明、各校之间暗自较劲人为设置障碍等弊端,可能不仅无法有效革除传统高考固有的弊病,考生应试负担还有某种程度的加重,出现了考生“打飞的”赶考的尴尬局面,大大加重了学生及家长的负担。同时,很多高校都是直接点对点地把名额分配到重点学校,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名额很快就被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全部瓜分完,自主招生有可能成了城里人的盛宴,而将农民子弟拒之门外。更致命的是,目前的自主招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已获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仍必须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也必须把相关高校放在第一志愿,且高考成绩达到学校预定标准方可被录取。
统一高考终不能免,自主招生便异化为“小高考”,使得许多参加自主招生的学子不得不面对两次甚至N次高考,这样的折腾不但对学子的减负、传统高考的纠偏没有丝毫的帮助,也背离了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初衷。自主招生题中应有之义应该是,联考不应是“集团垄断”下的闭门操作,而应该出现多元、开放的竞争格局;其次,联考应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自由选择提供方便,而不是只站在学校的立场,搞恶性竞争、畸形对抗;最后,攻下统一高考这一关,建立独立的考评体系,使得自主招生真正自主起来,给考生也给传统高考一个解脱的机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