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2月23日发表了 《对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的再思考》一文,再次指称现有自主招生不够科学。 (京华时报2月24日)
对于自主招生模式的不科学,柯校长谈了三点,一是目前的自主招生未全部开放;二是面试没有具体到专业 (只分文理科),与自主招生的本意不符;三是学校单独笔试,命题成本大、保密性差,命题水平也不一定高,而联考也未解决学生多次笔试的问题。从目前的自主招生操作看,这些问题都存在,但还不是目前自主招生的核心问题。
当前自主招生的核心问题是,应真正打破按计划投档、按计划录取的集中录取,赋予学校完全的自主招生权(至少在5%自主招生范围内拥有决定权),扩大学生的学校选择权。基于这一思路,自主招生的改革将有两个走向。
其一,基于统一高考基础上的自主招生。
近年来,一提到自主招生,很多人就将此与统一高考对立起来,认为推进自主招生就要取消统一高考,这是对自主招生的严重误读。事实上,就是在美国,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并非学校自行举行笔试,而大多认可SAT或ACT这样的统一测试成绩,学生可拿着统一测试成绩去申请。我国高考制度的问题是,统一高考是选拔考,政府教育考试部门依照高考分数,结合学生志愿,依次投档,学校只有在投档学生中招生。其实,可以考虑转变统一高考的功能:由选拔变为评价。在高考成绩公布后,每所学校自主提出申请该校的分数要求,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学校。每所学校根据自己的招生标准,综合评价考生,独立录取;每个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确认选择。这就实现了学校的完全自主,以及学生的充分选择。如果这一模式运作成熟,统一高考的形式也可结合学校自主招生的需要,从现在的学科考,发展为能力评估测试,为大学提供更丰富的评价依据。
有很多人担忧,这样的自主招生,将会导致两方面后果,一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一所学校发出100张录取通知书,最终可能只有四五十人确认报到,这可能造成资源闲置以及录取成本增加 (为完成录取,需多次录取);二是会出现不公平问题。
所谓资源配置率低的问题,完全可以在现阶段通过学校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结合的方式解决,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的一个月进行自主招生,之后未完成录取计划的学校、未被录取的学生再进行集中录取。所谓录取成本增加问题,在国外大学,花大量资金在招生录取上,是十分正常的,我国大学在三到四天中,就一次集中搞定所有学生的录取,貌似成本小,但学生付出的成本却很大,在未来的学业中可能存在很多不满意学校、不满意专业等严重问题。所谓公平问题,当学生拥有选择学校的权利 (以及相关的监督权和评价权)之后,公平问题会比没有选择权更严重吗?
其二,基于联考的自主招生。
具体操作是,考生参加学校认可的联考,以联考成绩申请高校自主招生,高校结合联考成绩、中学学科成绩、大学面试考察,自主录取学生,被学校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
这一模式相较于统一高考基础上的自主招生,其优点是,联考是不同于目前统一高考的社会化考试,是一种新型的考试组织、评价模式,它可以形成与统一高考的竞争关系,由此提高我国教育考试评价水平。要在目前统一高考之外,探索自主招生新模式,则有必要走全新的社会化考试道路,通过联考的竞争,形成另一种高水平的考试评价体系,服务于大学的自主招生。
当然,不管是基于统一高考的自主招生,还是基于联考的自主招生,只要打破了集中录取,最终会殊途同归,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描述的高考改革图景——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