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来自教育界政协委员对“北约”“华约”等高校联盟“争霸”战忧心忡忡
自主招生,如何不让人晕头转向
本报特派记者 张骏 柳田
“千分考”、“三国杀”,不少高三学生在自主招生硝烟中考得晕头转向。面对密集的自主招生培训、考试、面试,他们连同家长都被“折腾”得够呛。“北约”、“华约”、“卓约”和北航五校联盟等四大联盟上演“争霸”战,让不少来自教育界的政协委员忧心忡忡,这项作为教育改革重点的自主招生政策,现在越来越像另一场“应试”。
离初衷渐行渐远?
“自主招生的时间日益提前,迫使高中阶段学校教学进度不断加速;自主招生学科难度的大幅提升,迫使不少高中阶段学校提高教学难度:这无疑是给本来就承受巨大学习压力的中国学生雪上加霜,使‘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美好愿望终成南柯一梦。”作为控江中学的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张群一谈起自主招生就“头痛”。
张群说,紧随高校自主招生的节奏,学生忙于东奔西跑,到处应试;学校忙于证明盖章,甚至为学生应试加班加点;包括学生的家长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忙于四处打听,忙于研究其中的“奥妙”或“机遇”。
高校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统一高考的单一模式,弥补“一考定终身”的缺陷,为考生提供更多进入大学的机会,给一部分 “偏才”、“怪才”提供较宽松的成才环境。但在张圣坤委员看来,这几年的试行并未达到“有助于高等教育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目标。
“这几乎成了一场新的应试竞赛,还是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向,而且考题随意性大,偏题多。迫使学生去钻偏题、难题,这样的考试并不能体现考生实际素质。”张圣坤说,其实考试是件非常严肃的事,也是一个科学的系统,能通过考题的设置真实反映学生水平,如托福、汉语水平测试等。
抢“生源”甚于挖“潜力股”?
据统计,那些通过自主招生预先录取的学生,大多有实力考取那些学校。无怪乎许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自主招生不过是学校在“抢生源”。
一位教育界委员指出,自主招生与高考集中录取制度相嫁接,自主招生不是学生和学校真正意义的双向选择。不管高校在自主招生中采取何种形式考察学生,自主招生都只是学校“抢生源”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且,学校在“抢生源”的竞争中的筹码,用的不是教育质量、教育服务,而是录取优惠,如可低于本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若干分。
张圣坤说,各类联盟就是在“生源大战”中形成的,不仅联盟之间混战,划分“势力范围”,就连联盟内部也是“明争暗抢”。他举例说,联盟内部可以填平行志愿,原则上第一志愿未被录取,可以调剂到第二志愿、第三志愿,但事实上,很少有学校会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这也是抢生源的一大明证。
不过,张圣坤同时认为,抢生源也是学校无奈之举,“因为学校没有突出的专业特色,自主管理的权限和能力不足,不具备驾驭自主招生的观念和能力,只能机械地推行某种方式。”而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学校的地位和竞争力,先把高分的生源抢到手就成了不少学校的共识。(本报北京3月3日专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