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艺考很繁忙艺术很寂寞 考生基本常识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8日 11:59   解放日报

  每年春季,全国数万名艺考生都会怀揣着明星梦,在各大艺术院校考场间疲于奔波。

  艺考越来越热,对艺术教育来说,却未必是福音。

  人们看到,一边是一年汹涌过一年的“艺考大军”,一边是青年一代令人尴尬的艺术基本常识的缺失——不少大学生连唐伯虎是哪个朝代的、文房四宝是什么都不知道;一边是个别艺术院校一天考试报名费收入200多万元,一边是一些农村中小学连最基础的美术教材、音乐教具都没有。

  艺考很繁忙,艺术很寂寞,这样的巨大落差催人警醒。

  ·观点碰撞·

  ■把艺术当成金饭碗,是成不了艺术家的

  几乎每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功,都不是投机可以奏效的,都需要长久的浸润和熏染,需要用生命和心灵去体验与感悟,都要经历折磨与锤炼。但令人失望的是,辗转于各个艺术院校报名、考试现场,听到和看到的,几乎都是家长和考生念叨着读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更划算,他们的心里都有一本账。或许在他们看来,艺考不过是一桩很划算的买卖,艺术也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个诱人的金饭碗。

  我们经常慨叹,当下中国缺少好作品,缺少好演员、好编剧、好作家、好画家……但是,如果我们的艺术院校里多的只是这样一些精于算计的脑袋,他们还能拥有艺术的梦想吗?还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吗? (思引)

  ■艺考不是庸俗选秀的变体,艺术院校应遵循艺术规律,用科学严谨的机制选拔人才

  不少人指责考生与家长用功利手段玷污了艺术的高尚与神圣,却很少有人去想一想:为何高校在招生过程中,要将艺术乃至体育特长作为“优待”的对象?这种“特长生将来可以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动机,是否更加不纯洁?这些年来,艺考怪招迭出,成为庸俗选秀的变体。比如最近网上风传一组照片,几百名参加青岛某高校艺考的少女,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身着三点式接受考官的“打量”。

  我愿意相信,大部分冲着美院、电影学院、音乐学院等专业水准较高的院校去的学生,是怀揣着一腔敬畏与抱负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的确经历了长时间的训练,形成了各自的艺术趣味与专业追求。所以,更当反省的是那些艺术院校,请遵循艺术规律,用科学严谨的机制选拔人才,还艺术教育一片净土。 (井姑娘)

  ■艺术的目的不在功利,而在于教人正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说到艺考,我想起小时候的学琴之路。小学时,父母希望我有些音乐素养,加上我也挺喜欢音乐,就给我报了电子琴兴趣班。结果当时正逢“考级热”,说琴弹到几级,升学能加分。这可不得了,老师开始只教考级曲目,大多数琴童都奔着考级而去。我学了几年,级是考出来了,可是其他音乐知识没学到多少。

  这种突击式的学艺之路,真是将艺术教育的功能本末倒置。在急功近利中成就了“应试艺术”时,我们恰恰忘了,艺术教育的目的本非功利,也不在于传授单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直接指向人的生存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人正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何林)

  ■许多艺术家一辈子穷困潦倒,直到身后才得到世人认可。艺术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一个又一个选秀节目制造出一个又一个一夜成名的童话,一些只看重商业价值的媒体连篇累牍地宣传成名者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一夜成为众人皆知的大明星。面对这样的诱惑,许多年轻人趋之若鹜,参加艺考、选秀,拿自己的青春和父母的血汗钱投入这场赌博。

  可是,这些年轻人大约忘了,古往今来,有多少著名的艺术家一辈子穷困潦倒,直到身后,他们的才华才得到世人认可。又有多少一夜成名的人,数日之后又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所以,艺术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李竟成)

  ■艺术教育的普及率一般,但学生艺术团体却在国际屡屡获奖,这是教育功利化、技能化的悲哀

  前不久去美国,在华盛顿的一个公共场所巧遇大学生举办露天声乐和器乐表演。学生的表演水平一般,但家长和观众均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的演出在美国十分常见,这极大地鼓励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潜能。

  反观我国,艺术教育普及率一般,但学生艺术团体却在国际屡屡获奖,演出水平相当高,这是因为团体内一大部分是艺术特长生,他们不但有固定的排练时间,还经常聘请艺术家指导排练,而这些社团的获奖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所在学校的名气。就这样,艺术教育渐渐披上了功利的外衣。

  有这样一种说法,艺术教育的发展成熟将历经三个阶段:从艺术技术教育到艺术素质教育,再到审美情感教育。无疑,我们目前尚处在第一阶段。艺考的热,还远远不能温暖艺术教育功利化、技能化所带来的寒冷。

  ·网言网语·

  兜兜转转008:今天我们看到了艺考的繁荣,但这繁荣却不属于艺术。艺考能改变考生的“钱途”和命运,但改变不了艺术环境,催生不了优秀的艺术家。这是当代艺术深入骨髓的悲哀。

  咆哮女郎柏邦妮:在地铁上遇到两个考表演系的男生,十八九岁的样子,说起单独去上戏考试的事。一个说:“你真厉害!”另外一个说:“这么多年,我一个人走南闯北的,早就习惯了。再说了,我们这个行业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尤其是以后走到一个高度,更要耐得住寂寞!”我当场凌乱了……

  高贵小丑:美国现代舞蹈派创始人邓肯之所以能够开创舞蹈的全新局面,得益于她年轻时对绘画、雕塑、戏剧、音乐的深刻研究;达·芬奇除了优越的艺术天赋外,还深谙数学、透视学、光学、解剖学等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要以为会唱歌、会跳舞、有几分姿色就能成名成家,去探探那些大家的底蕴到底有多深厚吧!

  彭吉象:艺术教育不光是要学生会唱歌、会跳舞,而且要让孩子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家园。

  ·艺考路上,明星也坎坷·

  ■汤唯连考三年

  高中毕业后,汤唯在杭州的影视训练班接受了一段时间培训,而后来到北京准备报考中央戏剧学院。为了备考复习,她在中戏旁边租了一间平房,在朋友的帮助下,她才勉强交得起房租。那个时候影视圈盛行蒋勤勤、陈德容类型的美女,气质独特的汤唯离大众审美标准有些远,一连两年名落孙山。第三年,她调整观念,报考了导演系,才如愿以偿。而此时,她已经是21岁的“高龄考生”了。

  ■姜文曾被淘汰

  1979年,中学毕业后的姜文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却被淘汰,寄来的公函中勉励他“安心工作,安心学习”。第二年,姜文又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形体老师和声乐老师都觉得他在这两方面差强人意,但尚有可造之处,就勉强给了个合格分。张仁里老师当时负责表演,他竭力主张把姜文留下来,因为他从姜文朗诵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听出了幽默感。张老师认为,对演员来说,其他缺憾可以弥补,但幽默感只能靠发现。姜文因此成为中戏表演系“80班”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也是成绩最好的一个。

  ■巩俐四次落榜

  1983年,巩俐高中毕业,报考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和曲阜师范学院艺术系接连失利。一年后,她又报考了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也相继失利了。四次落榜后,巩俐找到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导演伊大为,在其帮助和鼓励下,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1985年,巩俐在中戏考场表演了小品《过河》,她的表演天赋征服了考官。然而,一位考官发现她有虎牙,影响形象,而主考官认为这是小问题,决定录取她。鲜为人知的是,巩俐当年的文化考试成绩与中戏录取分数线相差11分,最终通过文化部艺术教育司的特殊批准,才被破格录取。

  ·艺术教育课,各国怎么上·

  ■英国:审美教育由来已久

  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莫里斯就发起了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认识到审美教育的作用。此后,加强公立学校的图画课教学,使国民普遍拥有审美能力,成为一种国策。如今,美术与音乐成为独立学科,参观艺术馆和博物馆也被列入学校课程。

  ■德国:艺术课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

  德国专家认为,一个民族需要培养自己的画家、歌唱家,更需要培养大批有艺术修养的观众和听众。德国的艺术教育鼓励由学生自己创造,艺术课堂往往被营造得如同手工作坊,成为学生体验审美、彰显个性、展现才华的平台。

  ■匈牙利:以音乐教育发展完整人格

  以该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从幼儿园到高中,音乐训练一直是基础课程。匈牙利教育工作者坚信,音乐与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学习音乐能够发展完整的人格。

  ■日本:音乐美术相互借力

  日本艺术教育的方法十分多样。例如在一堂中学艺术欣赏课上,老师先让学生画一幅画,描绘的是一条小溪,对岸是一座教堂,阳光透过雾霭照在溪水上,波光粼粼。接着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可以用小提琴在高音区的颤音来表现雾霭和波光,以圣咏的合唱来表现教堂,并尝试演奏。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艺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