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8月,清政府设立的游美学务处招考了第一批学生准备直接送往美国,当时有630名考生。游美学务处宁缺勿滥,当时的报考条件颇为严格,要求考生“国文通达”、“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经初试和复试,最后未足原计划的百名之额,只录取了程义法、邝煦堃、金涛、朱复、唐悦良、梅贻琦、胡刚复、金邦正、秉志、张准、王士杰等47人,于同年10月由唐国安率领赴美留学,成为清华历史上第一批留美生。
说到清华第一批留美生,不能不提“游美学务处”和“游美肄业馆”的由来。1901年美国分得“庚子赔款”中的3200万两白银(约合2400多万美元)。之前美国倡议用白银“偿还”,后又“独倡其议”改为以黄金结算(时值白银贬值),使中国政府再度蒙受巨额损失。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本着“省一分之出款,即裕一分之国用,即纾一分之民力”,经“运动劝说”、“全力相搏”,使得美方自认所得“实属过多”,同意将其中的10 785 296.12元美金从1909年起至1940年止逐月退还。那么这笔还款用来干什么呢?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斯在给当时的总统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提到: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他的结论是:“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美政府与清政府谈判过程中,授意梁诚所退款项不得移作它用,务必作为“广设学堂,派遣游学之用。”清政府于1909年6月即在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和学部共同管辖,招考合格学生直接送往美国留学。此外同时筹设游美肄业馆,以便经过短期训练后,每年甄别一次,“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清政府草拟了派遣游美学生规程,呈美公使审查修改后确定:自退款的第一年(1909年)起,清政府在最初四年内,每年至少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改为每年至少要派50人,直到“退款”用完为止。
继招考了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后,1910年招考了第二批赵元任、张彭春、钱崇澍、竺可桢、胡适、庄俊、易鼎新、周仁等70人,1911年招考了第三批姜立夫、陆懋德、杨光弼、卫挺生、吴康等63人,三批直接留美生共计180人。这些留美生因是经过游美学务处进行“品学甄别考试”后送去留美的,故又被称为“甄别生”。
这些直接留美生因文化程度不齐,或按程度插入美国大学的二、三年级,或入美国高级中学补习。他们都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男生,是在清末实行教育改革,引进西方现代教育体制后,经过了5至7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以前的幼童留美生、留欧生及留日生有显著的不同。到美国后,他们能够迅速接近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这些留美生并没有像美国期望的那样成为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恰恰相反,他们蕴积着更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耻中国科技与文明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挽既倒狂澜,作中流砥柱的气质和爱国奉献的精神”,无一不抱着“振兴中华”的愿望而孜孜苦学,大多放弃了在美优厚的科研条件及生活待遇,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一批直接留美的47人中,就有金邦正、梅贻琦二人先后担任过清华学校和清华大学的校长,为清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梅贻琦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于1931年底发表就职演说时,他劝勉同学“记住国家危急的情势,时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他所推行的德育,主要是爱国主义和健全人格两大项。第一批留美生中有许多学界名人,值得提及的还有张准(张子高),他回国后曾在清华任教并任副校长,献身于化学教育事业60年,为我国现代化学的先驱之一。他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高等教育界的理科人才,仅中科院化学部的学部委员中就有十多人曾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还有不少人成为高等理科教育和科研的领导。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