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2月,日寇铁蹄已肆意蹂躏东北,并虎视华北。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危急的历史关头,时为清华学生的蒋南翔(1936级)奋笔疾书,起草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鞭挞当局的不抵抗主义。在这《告全国民众书》中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悲愤呐喊,这从清华园里喊出的第一声爱国救亡的呐喊,振聋发聩,表达了清华学子的共同心声,也唤醒民众千百万,成为传诵久远的名句。这声呐喊对唤起全国爱国学生奋起抗日救亡产生过重要作用,并激励着一批热血青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行列之中,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校友韦君宜(1938级)在所写回忆文章《我所认识的蒋南翔》中提到:“那一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时已经传诵国内,见诸报端,甚至成了‘一二·九’运动的旗号,但始终没有人知道是出自于蒋南翔之手。因为他从来不向人说是他写的。他这个人就是这个作风。”
12月9日,满腔热血的北平(现为北京)学生6000余人游行示威,清华大批学生也勇敢地参加其中。爱国学生们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反对华北防共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向当局提出6项要求,但是遭到军警镇压。清华学生队伍当天清晨由黄诚、吴承明等带队,步行至西直门,军警紧闭大门,学生们在城门外,向市民作抗日演说,散发抗日传单,直至傍晚才回校。12月16日,学生们又奔向阜成门、广安门、城门也都关着。后从西便门绕进城内举行了游行示威。从此,抗日救亡的烈火燃遍中国大地,这就是震撼全国的“一二·九”爱国民主运动。
在“一二·九”运动中,清华的党组织是这次运动的领导核心,清华地下党党员姚依林(原名姚克广,1938级)是北平学联的秘书长,蒋南翔同志当时任清华党支部书记。后来,蒋南翔写下一首自述诗,朴素而感人地叙述了他参加“一二·九”运动的情况。诗中写道:
“奋力为前驱,开路披荆棘。春夏勤播种,秋冬号角鸣。寒冬十二月,慷慨传檄文。搏战危城下,不辞冒锋刃。踊跃齐冲锋,突破西便门。古城起风暴,举国奋人心。救亡宣传团,跋涉下农村。建队高碑店,抗击伪宪警……星星地下火,曾为举火人。”
在“一二·九”运动时期,正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学习的蒋南翔已经由一个专心读书、喜爱“斗牛”(30年代清华特有的一种篮球运动)的质朴青年,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1935年暑假,他当选为学生进步刊物《清华周刊》总编辑和清华暑期同学会主席。他思想敏捷、才华横溢,利用《清华周刊》这个舆论阵地,推动清华学生积极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0月,他接任清华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并参加北平西郊区委,领导了“一二·九”运动前后的清华地下党和学生运动。
“一二·九”前夕,在中共北平市委工作的何凤元(清华1934级学生,清华地下党前任书记)从城里赶回清华,找到蒋南翔,要他赶紧起草一篇对外宣言。蒋南翔立即躲到清华一院大楼(清华学堂)地下室的印刷车间,闭门凝思,怀着满腔激情,写出了著名的《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他一边写作,一边不能自已地泪流满面,痛陈华北危机,大声疾呼:“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后来,他积极地参加和组织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两次示威游行。
为了扩大抗日宣传,根据中共北平市委的指示,北平学联发起组织“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清华和燕京、辅仁、中法大学等校编为第三团,蒋南翔和黄华(燕京大学学生)为负责人。后来在清华,以南下扩大宣传团团员为骨干,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清华大队”,成为清华学生运动中的一支骨干力量。
经过“一二·九”运动的洗礼,清华大学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如杨学诚、黄诚、姚依林、蒋南翔、李昌(原名雷骏随)、纪毓秀、凌则之、康世恩、荣高棠、杨述(原名杨德基)等。其中,杨学诚、黄诚、纪毓秀、凌则之等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姚依林、蒋南翔、康世恩、荣高棠等则在以后的长期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成为了党和国家各条战线上的领导人。“爱国、奉献”始终是清华的传统与精神。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