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将节俭举办,不花国家一分钱。”清华大学近日启动百年校庆系列活动。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吉宁表示,校庆将厉行节俭,所有花销均是来自校友和社会的捐赠;同时,在校友接待时不看身份看年级。清华大学的十条主要道路竖起了新命名的路牌。
在公众对奢华校庆日益不满的背景下,清华百年校庆“不花国家一分钱”即不“啃老”的表态本应赢得喝彩声,但绝大多数网友的跟帖却表示了怀疑,甚至不乏嘲弄。网友们的情绪从何而来,又该如何看待?
■分析
清华是在“背黑锅”
网友的调侃与嘲弄固然存在偏执和价值偏颇,却也代表着一种民意与呼声,须知,在很多平民英雄或好的国家政策面前,他们的赞美之词也同样溢于言表。可见,清华校庆遭质疑实际上是在“背黑锅”,是替当前大学教育当了一回靶子。
2006年,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这三所国家重点知名院校接连引出校内负责人违规使用资金、非法受贿;而后又有燕山大学“圈地”,武汉大学贪污案等……一系列案件虽属个别,但损害的却是公众对大学资金问题的信任度。毕业生质量偏低也是大学教育不容忽视与排斥的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在数量上急剧上升,然而,听到的不是其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而是大多“泯然众人”,只要有编制,掏粪、养猪……他们无所不干。这其中不排除有人才饱和的缘故,可更多的恐怕还是源于自身才华达不到市场需求,赶不上社会发展进程,继而诞生就业焦虑。有人戏言:“中国大学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对自己产品负责的机构。”虽是戏言,但也提醒大学教育必须正视的尴尬与窘境。龙丽纤
■遗憾
“常识”无需刻意强调
“不花国家钱,不看身份看年级”本该是对于校庆的普遍认知和常理习惯,却为何让人从清华百年校庆组织者的口中听到了刻意强调的味道呢?当最浅显的道理都能解读出“如沐春风”的感觉时,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呢?
实际上,国家给予高校的教育经费,与所谓的校庆活动等无甚关联。校庆活动的经费来源应是参与者募捐和校友、社会捐赠的教育基金。而至于会议上划分身份等级,则纯粹是无稽之谈,而且对于清华如此人才辈出的大学,以身份论价值实在无聊。清华“不花国家钱,不看身份看年级”的表示,是受到各方质疑而做的回应,还是在标榜自身的民主,刻意树立一个标杆呢?笔者不敢妄加猜测,也无真凭实据。然而无论如何,听到此言,还是感觉别扭。只好暗自祈愿,路人皆知的理念,不要再给人“如沐春风”的怅惘了。王庆峰
■可贵
打破潜规则值得喝彩
历年来各大学举办校庆的花费上,无一例外地需要政府或教育部门在财力上“鼎力相助”。这已成为多年以来,各地大学通行认可的“潜规则”。而清华大学能在百年校庆时,坦诚又坚决地“拒绝”政府拨款,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亦有诸多亮点值得剖析。
其一,这是对如何办好一所大学的观念“厘清”。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有两块基石,一块是学术自由,一块是大学自治。要想真正实现这两块基石,首先就需要对外界不良干扰予以抵制。大学多一些办学自主权,或将是恢复大学人文精神的前提,从清华大学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行的“突破口”。其二,这种行动本身也是如何办好世界一流大学的导向。大学更多地倾向于自立和公益性捐赠,这是国外名牌大学较国内知名大学更富有学术之风的重要原因。更难得的是,这种“不花国家一分钱”的校庆理念,向社会透露了一个勤俭办学和节俭办教育的可喜理念。放在当前,这种勤俭办学思维比什么都迫切和重要。前些年,一些大学盲目铺摊子、盲目扩招和畸形发展,实际上已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也令人痛心。公众有充分理由为清华大学搞校庆不花国家一分钱,并主动放弃“啃老”式的政府财政拨款方式而喝彩。毕晓哲
■观察
花“自己钱”也要悠着点
“不花国家一分钱”,掷地有声,令人欣喜。其实,凭着“清华大学”这块金字招牌和百年校庆这一充足理由,只要清华大学眼睛向上,敢于开口和伸手,从国家和有关部委要些钱,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清华大学却公开承诺不花国家一分钱,让人看到了清华大学珍惜自己声誉、主动为国分忧的境界。
不花国家一分钱,庆典用钱全部来自校友和社会捐赠,这些捐赠体现了校友对母校的回报,凝聚了社会支持清华发展的情谊。捐赠之后,这些钱也就成为清华自己的了,“自己钱”怎么花,也该制订一个计划,整个庆典下来,预备花销多少钱,不妨向社会公示一下,让人们在知情的同时,也能给予监督,进行“矫正”,总不能因为花的是“自己钱”,就大手大脚,不受约束,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吧。
一个成功的庆典,应该做到热烈、节俭、务实、和谐。在这方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已经为社会做出了榜样。时下,厉行节约、低碳消费已经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人们同样期望清华大学能够引领风尚,有所担当,把庆典办出特色,避免庆典成为烧钱炫富和庸俗化的功利场。其实,大学之“大”不在于庆典排场之大,而在于人文精神的实至名归。通过百年校庆,展示清华成就,传播清华精神,找到“清华之魂”,应该成为庆典的核心追求。因此,即便清华不花国家一分钱,花“自己钱”也要悠着点,要本着对校友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合理开支,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让捐赠款项更多地用于激励学生,支持科研,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清华的长效发展。清华校庆“不花国家一分钱”固然可喜,而花好自己的每一分钱,才更值得期待。叶传龙
去除文化苍白才能消除怀疑情绪
校庆是一项教育活动,更是一项文化活动。从本质上说,校庆活动是一种精神共享,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也就是说,校庆不能铺张浪费,不能庸俗化,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更背离了大学文化的要义。但是,一些学校的做法使得校庆变成向社会捞取资本的手段,喧嚣的欢庆场面背后难以掩饰的是苍白的大学文化底色。校庆聚焦的问题大致有两个:一是校庆大会那天哪些官员和名人会来;二是校庆时要不要举办歌舞晚会、邀请明星。还有一些大学校庆,热衷于编织各种“关系”,将校友分成若干等级,对不少大学校庆显现的嗜财如命、唯官唯上的姿态,公众诟病颇多。大学将校庆办得一团俗气,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大学里的商业文化和行政文化取代了学术文化。
网友之所以对“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将节俭举办,不花国家一分钱”不感冒,甚至产生怀疑情绪,在笔者看来,与现实中校庆文化的日益世俗化有关。这告诉我们,大学搞校庆,更多应该是对自己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理念的梳理和推崇,而不是集中在金钱上,更不能以喧嚣和热闹来论成败。也就是说,清华大学的校庆无论如何花钱,怎么花钱,钱来自哪里之类的问题并不是关注的重点所在,相反,如果不能把校庆打造成师生精神和文化的共享物,不能张扬独特的校庆文化,而是成为学校单方面的炫耀,即使“不花国家一分钱”,意义也有限。简单地说,去除校庆背后的大学文化苍白才是消除网友和社会怀疑情绪的法宝。朱四倍
来源:2010年4月28日北京晨报
■声音
很难真正做到
“不花国家一分钱”,听起来让人感觉清华很有志气、很自信。不过,这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作为一所依靠国家拨款办学的公立大学,清华每一种经济行为都与国家财政密切相关,在校庆上很难真正做到不花国家一分钱。
(4月27日《晶报》)
关键在弘扬精神
我虽然不认同有些网友比较偏激的质疑声,但我在想,即便有校友和社会的大量捐赠,也必须遵循节俭、透明和公开的原则,以体现名校校庆理当具有的简朴风尚。校庆不在于物质,关键是要传承与弘扬一种精神。
(4月27日《今日早报》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