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简历:
秦佑国,男,1945年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建筑促进会主任,中国声学学会环境声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秦佑国老师曾获第一届、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研究生良师益友荣誉称号。
2、典型故事:
秦佑国担任的社会职务和角色很多,获得的奖励也很多,北京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但他却说:他最喜爱的是做一名教师,最看重的是学生对他的评价。拿起桌上良师益友奖的获奖通知,连续几年获此奖的秦佑国眼里闪烁的光芒和脸上灿烂的微笑让我们看到了他挚爱教师角色的纯粹的情感。
3、新闻报道:
慎思笃行 钟情教学
●新闻中心记者 顾淑霞
从1981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至今,他已有25年教龄。在建筑学院25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不仅认真演绎自己喜爱的教师角色,而且担任了14年的院领导职务,从而练就了其特有的睿智与干练。从他的言谈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教师职业的挚爱,同时也领略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眼光和胸怀。
高等教育的关注者和思考者
我关心整个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建筑学。几年前,我给李岚清同志和教育部写信,我认为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是硕士生的培养定位问题。因为它向下牵涉到本科教育,向上涉及到博士生培养。清华的博士生水平如何提高?硕士生的培养定位是关键。我认为硕士生的定位应是professional的,是专(职)业性的,Master这个词的意思,地地道道一个professional。如果硕士生这样定位,那么本科4年就可以定位为science and art,就是通识教育或者叫做文理教育。现在本科是4年制,如果把本科定位为专业性的,4年就让学生毕业,知识面必然很窄,而且清华从全国招收了那么多精英,4年就让一半以上的人出去,太可惜了。如果本科定位专业性的,也就要求硕士做研究只能在本专业范围内的低水平和横向项目上当劳动力,从而使博士生无法有好的生源。我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硕士培养大部分是专业性的,毕业后到各领域就业;少部分作为博士生培养;在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数学、物理以及哲学等人文思维方面的训练,为博士生源打下好的基础,而且学生也可以跨专业选博士领域。
如果是这种定位,清华就可以实行6年一贯制:本科4年可以分为理、工、文、医、艺等大类,强调文理(science and art)教育,学生也可以跨类选修课程。在最后两年硕士阶段学生再进入相对专业的领域,少部分为进入博士阶段做准备。
教育理念:培养有君子风度的人
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那次著名演讲永载清华史册。从那次著名的演讲中诞生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那次演讲的题目《君子》,却成为许多人尘封的记忆。君子,在今天,似乎已成为陌生而奢侈的词汇。
为人是将来做事的基础。中国现在的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这些高分考上清华的学生,一方面未必在为人方面也高于他人,另一方面也没有受到相应的精英教育,这个课需要大学教育来补。现在许多大学生一方面没有受到良好的气质和修养教育,另一方面却受到格调低俗的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行为举止追求的是帅哥靓妹,言谈话语受到港台电影和痞子文化的影响。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君子和淑女,培养学生的气质和修养,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的问题。
那么,气质和修养的教育是否会套用一个模子,进而限制学生的多样化?我看不会,就拿气质来讲,因为个人性格不同、背景与际遇不同,可以是质朴而不是粗俗的,是高雅而不是高傲的,是平和而不是平庸的,是率真而不是矫情的,是内涵而不是城府深沉的,是精明而不是狡黠自私的等等。
实行气质和修养教育,除了要为学生开设一些人文、艺术课程外,主要是讲熏陶和养成。熏陶有校园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风气的熏陶和学校传统精神的熏陶等;养成有教师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校纪和校规的约束、班集体的建设、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我校在上述方面有很好的条件和优良的传统,实际上在气质和修养教育上也在不断进行着,现在需要的是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和育人目标,要挖掘和发扬清华的人文传统和精神,有意识地进一步做好这件事情。
教学理念:理工类课程人文性讲授
2003年,在征求新生研讨课开课意见的讨论会上,秦佑国教授第一个报名开课。工作任务繁重的秦佑国教授一直追求这样的教学理念:理工类课程要人文性讲授,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一种修养。
我常说:理工类课程人文性讲授。什么是理工类课程人文性讲授?举个例子:1978年我回到学校读研究生时读的是建筑技术科学专业,导师要求我们这些学建筑学的要加强物理和数学基础。我当时找到一本美国的普通物理教材,相比之下与我国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物理教材在讲某一个定理时,会讲这个定理在没有被发现之前,物理学进展到此出现了哪些问题,谁又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这个定理,再讲这个定理提出后物理学又是如何向前发展的,而具体的公式推导和计算讲得很简略。美国的教材告诉学生的是一个方法论,一种思维模式,而我国的教材则是严格的知识体系的学习。由此,我认识到任何一门课程的第一讲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讲这门知识在人类文明中或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在关键时期是如何推动学科发展的。这些要比把一些具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要得多。这就是理工类课程人文性讲授。
我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是《建筑与艺术》,学生来自十多个系和专业。我一直对学生说,新生研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大家懂得多少建筑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大家学会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学习的方法。你要让学生发现,建筑原来是与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环境、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讲的建筑只是一个载体、一个范例,通过它让学生懂得学科是如何构成的,在大学里如何学习。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学习方法论和思维模式。当然,数百张古今中外的建筑图片,也很吸引人。
建筑学院的7年当家人
1990年,秦佑国教授担任建筑学院副院长,1997年担任院长。这期间,他对建筑学院的发展倾注了诸多的心血。1996年,秦佑国到美国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在哈佛期间,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清华的建筑学科更好地发展起来。回国后,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执掌建筑学院的秦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
在建筑学院做院长的7年时间,我做了一些事情。一是明确清华的建筑教育思想。1997年我从哈佛回国时,建筑学院没有博士生公共课程,我就开设了科学、艺术与建筑这门课。我的观点是:建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继承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建筑思想的基础上,我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建筑系系主任和学院院长会议上系统地提出了清华的建筑教育思想:建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建筑教育是理工与人文的结合,建筑学科的构成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位一体,建筑教学是基本功训练和建筑理解相结合,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相结合,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筑师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办学目标是保持清华传统与创建世界一流建筑学院相结合。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清华建筑学毕业生不少人出国留学,但学成后却难以被引进回清华,这是因为建筑学科的专(职)业性很强,出国留学大多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就去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了;自费出国的留学生,由于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机会做大工程,又没有学术论文,因此从海外留学生(尤其是留美学生)中吸引人才回校任教很困难。于是,我们采取了公派教师出国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7年的时间里,我们送出了28个年轻教师出国,其中10人去哈佛,6人去MIT,还有去UPenn、Berkeley以及法国、德国、荷兰等许多世界知名高校的,而且他们全都回来了。这是我比较得意的一件事。
还有一件事就是把暖通空调专业调进建筑学院。暖通空调专业原来设在热能系,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当时我们认为建筑节能、生态建筑问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方向。在我和江亿教授的极力倡导下,把暖通空调专业调入建筑学院,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之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生态规划、建筑环境学等学科方向很快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在国外许多知名大学都是这么做的,而在国内,目前只有清华采取了这种做法。
成立景观学系也是清华建筑学院在国内先行一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空间景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问题、自然景观和自然保护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国家公园体系、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以及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等都属于景观学领域,这些在中国已呼之欲出,建立景观学系势在必行。哈佛1906年就有景观建筑学了。我们的景观学系从提出到成立用了两年多时间,还聘请了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来做系主任,效果不错。
还有就是国际交流,要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拥有国际眼光。建筑学院的Joint Studio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有机会与世界名校的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与合作。我们与美国哈佛、MIT、UPenn以及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的许多大学都举办了Joint Studio,外国学生来清华,我们的师生也有机会到国外做实地考察与设计。另外每年还有二三十位外国学者和建筑师来学院做讲座。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竞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了几个国际重要竞赛的最高奖。建筑学院的国际交流有很好的传统,建筑学院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吴良镛先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爱教师角色
秦佑国担任的社会职务和角色很多,获得的奖励也很多,北京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但他却说:他最喜爱的是做一名教师,最看重的是学生对他的评价。拿起桌上良师益友奖的获奖通知,连续几年获此奖的秦佑国眼里闪烁的光芒和脸上灿烂的微笑让我们看到了他挚爱教师角色的纯粹的情感。
我非常喜欢当教师。当教师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是令人欣慰的。我连续5年获得良师益友奖,这是我最看重的奖项,因为这是学生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的。我对教学很感兴趣,在当院长期间我还开了4门课:一门博士生课程,一门硕士生课程和两门本科生课程,另外我还带建环专业的建筑认识实习。
建筑学院的博士生课程科学、艺术与建筑是我开设的,我的本科课程则是为大一学生开设的,我认为大一和博士生这一头一尾的课程都是相对强调人文性的,倒是硕士课程专业性要强一些。比如我的博士生课程,一共12次讲座,我自己讲4次,其他的则邀请著名学者来讲。我请过人大哲学系主任讲自然哲学与西学东渐,请过人口所所长讲人口问题,请北大地理系主任讲人文地理,请李学勤先生讲考古,请李强教授讲社会学,请中央美院的教授讲现代艺术,我自己主持相关的讨论课和批阅Paper。我认为博士生培养最重要的是教学相长,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儿学到很多东西。我不太囿于导师研究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我首先问学生想做什么,未来的工作设想是什么,然后与学生讨论决定论文题目。我的博士生的论文题目很泛。比如我的一个博士生的论文是关于听神经中信号传输问题,我们讨论得很热烈,他在做论文期间拿到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且在Physics Review Letter 上发表了论文。我的观点是:博士论文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博士论文不是简单的知识性的东西。不是说导师一定比学生懂得更多,重要的是导师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眼界。对于理科来讲,重要的是科学发现;工科强调的是技术进步和科技发明;而像建筑、人文学科强调的是学术性研究。学术性研究的一个特点是必须对该领域的知识全面的掌握,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一定要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打下宽厚的基础,然后才能有创造力。
秦佑国教授的兴趣非常广泛,他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除了建筑的,还有地理、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等等。他的人格魅力和工作业绩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学术荣誉和声望,他获得过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全军优秀设计一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物理学会理事长。他到过20多个大学的建筑院系做学术讲演,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如今,年过六旬的秦佑国教授已经从院长岗位上退下来,但他还时时关心着建筑学院的发展,他说,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清华学生,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来源:清华大学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