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留学生关注南科大教育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3日 11:22   东方早报

  我出席哈佛中国论坛期间,由哈佛和MIT中国留学生举办的“中国教育评论”和“北岸”论坛,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讨论活动。活动本来准备大家共同讨论三个小时,最后变为我讲一小时,回答问题两小时20分钟,这几乎成为我所做的时间最长的讲座。

  在哈佛校园,随便走到哪,都能看到为学生讨论准备的小会议室、活动室,咖啡厅和学生活动中心也是讨论场所,我常在这些地方看到一个小组在一起热烈讨论。而“中国教育评论”周六上午固定活动,从未间断,负责人在活动前把活动消息、安排发给所有学生,每周都和大家一起商议主题。对不少中国留学生,这也成为周六固定“节目”。

  我这次讲座,是负责人“见缝插针”安排的,他曾多次与我沟通形式和话题,可见其对平日常规学生活动的用心。在哈佛做交换生的一位学人告诉我,哈佛给他的最深印象就是研讨会,每次研讨的准备需十分充分,包括阅读多少图书,准备讨论问题,一门课要求阅读10本书十分常见。在国内一个学生一学期能选修10门课,在哈佛选修五六门课也会被认为是“大牛人”——哪有那么多时间把要求认真阅读的书读完?与哈佛教学特点对应,其图书馆之多让人咋舌,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还有各种专业图书馆。上学真是在“读书”。

  我的讲座中,提问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而且每个问题都显现出提问者的思考,可见“训练有素”。我国国内大学近年来在倡导大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可在国内大学的课堂和讲座中,学生不愿提问却是比较普遍的景象。这与没有讨论、提问的习惯有关。

  “听到南科大的改革设想,我们都很振奋,有很多同学说,如果南科大的改革成功,回国就把南科大作为首选。”一位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赶来参加论坛的同学说。在哈佛期间,我被屡次问及南科大的教改,这次哈佛中国论坛上,南科大的改革也是教育改革分论坛的核心议题,朱清时校长参加这一讨论。我由此想到,假如南科大教改不顺利、不理想,这会给海外留学生对中国教改的期盼以多大“打击”呢?进而,未来又会有多少人选择回到国内大学工作呢?

  其实,美国学生也特别关注我国的教育改革,哈佛教育学院博士Andrew Scott Conning的博士论文就选择研究我国的教育改革,他思考的问题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会否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模式。如果有,这种模式是否将由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等产生。这种研究相比一些中国大学校长说正在建立“建设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也许更切中核心。

  讲座结束后,我在想,今天我们所谈的教改,不就为了出现这样的学校和这样的学生吗?那教改为什么不借鉴、参考甚至直接“拿来”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教育管理制度,却非要自己去探索、走弯路呢?上海 熊丙奇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