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科复兴 世界一流大学必由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5日 11:54   新浪教育

  由《社会观察》供稿

  文/刘源浩

  清华大学医学院217房间。这里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的课题组每天开会的地方。李希光同时是清华医学院的健康教育家,这间房的隔壁就是艾滋病病毒冷冻室。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清华领导做出重大决策,调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景军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两位知名人文学者进入医学院,与医学院著名教授张林琦共同筹建清华大学公共健康学院。这标志着清华在人文与自然科学结合,共同创建与发展新兴学科和人才培养上,走在世界前头。

  对于母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撰文呼吁:“将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人为地割裂开来,而想在科技、人文科学或艺术领域中培养出卓越人才,是困难的。可以说,在教育上,实现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他的声音反映了清华大学曾经的历史尴尬,也鼓舞了清华大学在文科复兴之路上大踏步迈进。

  “文科缺失”的尴尬

  “我从一教出来,见两个像学生的人看着墓碑谈话,一个人说:‘海宁王是谁?清华里面怎么还有他的碑?’另一个人回答:‘应该是清朝哪个王爷的墓吧,能做到海宁王,也很厉害了。’我当时想,这肯定是理工科学生。”清华大学唐宏岩副教授在文科数学课堂上讲起过去自己看到的一幕。

  海宁王国维,是清华早期“四大国学导师”之一,他的墓碑碑文由另一位国学导师陈寅恪撰写,碑文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认为是当今大学十分缺失的东西。清华大学曾是一所兼有文、法、理、工、农的综合性大学,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吴晗、金岳霖等大师都曾在清华教学。建国后中国在苏联模式影响下对旧教育改革。苏联专家A·Л·阿尔辛节夫主张,中国的大学不应该包罗万象地大而无当,而应该照专门化的方针发展;中国各大学应该培养的,不是抽象的学者,而是具体的专才。1952年4月16日,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公布,清华大学被调整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

  直到现在,有些国人提到清华,还只能想到工科。清华大学其实一直在努力,始于33年前的清华文科复建,是一个探索的历程。

  1956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就曾有反思。他认为,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有很大成绩,但是有某些措施是不够妥当的。学习苏联经验进行院系调整在总的方面是对的,这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但当时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不要破坏我国原有的基础和传统,对于我国过去学习英美资产阶级的方法办了几十年教育,其中某些有用的经验也没有采取批判的态度来吸收,而有一概否定的倾向。工科和理科是有密切联系的,当代最新的技术科学都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把工科和理科办在一起的。如果清华大学参考他们的经验,兼办理科与工科,未尝没有好处。

  院系调整后,清华元气大伤,蒋校长被认为是带领清华走向复兴的著名校长。

  文科走向复兴

  “文革”后,清华的文科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而活跃的阶段。1978年,清华党委决定恢复音乐室的建制和学生文艺社团;同时,恢复政治课,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1979年,建立经济管理系、教育研究室,1980年建立文史教研室。

  1980年刘达校长和何东昌副校长在《光明日报》发表“重视大学文科,多办大学文科”的文章,强调重视和多办文科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改变重理轻文的现象。此后,清华于1983年7月复建了外语系,1984年2月成立社科系,4月成立经管学院,1985年复建中文系,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等。

  1993年清华明确了在2011年即清华建校一百周年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继而提出学科建设的奋斗目标:“保持与发展工科的优势,加强理科、经管学科和文法学科建设,为清华大学真正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以理工科为主,兼有经管学科和文法学科的综合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于同年底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发挥了学校文科建设的“母鸡”作用。

  1995年清华又明确提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后来,在1995年恢复法律学系的基础上于1999年复建了法学院;同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后成立美术学院;2000年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在1998年成立传播学系的基础上于2002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至此,清华文科学科大布局基本完成、整体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走出“麻省情结”

  然而,回顾清华文科的复兴之路,并非一路平坦,其中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人们思考。

  “理工思维办文科”,曾是清华复建文科过程中涌现的重要问题。

  清华校友、人民日报编辑李强曾经尖锐批评清华“理工思维办文科”。李强举例道:“学校让各院系申报实验室数量,这明显就是理工科才有的东西,新闻学院哪来的实验室?把清新时报编辑部起个‘印刷媒体实验室’的名字申报上去。法学院更离谱,把模拟法庭当实验室申报。其他诸如学分要求,论文写作,教师职称评定等等,都带有严重的理工科思维,全无通识教育、文理汇通的胸怀和具体措施,天天空喊口号,令人痛惜而又无奈。”李强在清华读大二时,就曾在人民日报发表3.5万字的《乡村八记》,温家宝总理评价该文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李强所指出的,现在清华的问题,不在于文科生对于理工科的学习不够,而是整个学校的理工科办学思维过于浓厚,用理工科的标准来要求文科教育,对于清华在文科复兴之路的中克服这种不良倾向起到重要警示作用。

  走出“麻省情结”,是清华文科振兴中曾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尽管清华在80年代初就起步恢复文科,而且,清华多学科的背景给予文科形成学科综合交叉的特色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持有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靠理工科不靠文科这种看法的人不在个别。同时,在清华有比较强的MIT(麻省理工学院)情结,认为MIT只有经济学与语言学比较强,清华办文科有少数比较强的学科就行了。

  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显章对此表示反对:“清华作为一所国家寄予厚望又有宝贵文科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应当在文科学科门类上均有所布局。”胡显章的想法得到校长王大中的支持。王大中校长明显提出:清华的综合性学科布局的框架要突破以往主要参照MIT的模式,而应该更广泛一点,因为清华在中国的地位、国家对我们的期望,远比MIT在美国的位置要高。

  如今,在英国UK-QS国际学科评估中,清华的社会科学2009年排名43位;艺术与人文科学2009年排名为53位。而1997年《科学技术管理》发表的中国大学1995年评估材料中,清华的文科排名还仅为122位,不仅远远落后于综合性大学,也明显落后于华中科大、浙大、石油大学等工科大学。到2005年,清华文科已升至第8位;2010年排行又上升至第6位。

  任何排名均有局限性,特别是文科更难以排名加以全面反映。但是,可以看到清华文科整体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教育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清华大学,从最初的留美预备学校,到1952年的苏式院系调整,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人的不懈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东方一流大学的文理工共荣的道路。在未来,清华还将加强人文和科学的深度整合,为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做出更加切实的探索和努力。李希光教授、景军教授和医学院携手创建的公共健康学院就是这样一个路径的先行尝试。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