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自主招生能否成为中学素质教育助推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6日 14:04   中国青年报

  轰轰烈烈的高校自主招生刚刚告一段落,素质教育以及创新素质培养的话题又被提上了教育界的议事日程。在日前举行的“创新素质培养和国际课程交流圆桌论坛”上,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同与会者分享了一个来自建平中学的故事,该校一名高中生热衷于研究周易,学校专门为他创建了一个“周易社团”,并让他来管理这个社团。这一切看起来似乎不合常理,却真实地发生在上海的一所中学里。

  “受到家长的影响,这名学生从小就对周易学有浓厚的兴趣,高二的时候,他认为学校的常规学习阻碍了他在周易学方面兴趣的发展,于是提出要求获得更多的时间用于周易学研究。”杨振峰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引导他自己创建社团,以社团的力量来引领他自身的兴趣发展,并带动身边有同样志趣的同学。”杨振峰表示,学校非常鼓励有天赋的学生对自身的特殊爱好投入研究精力,“这样的学生,未来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也将会被青睐。”

  长期以来,“填鸭式”教育模式被无数人诟病,而在杨振峰看来,任何一个行为的发生都有它的文化基础和现实基础,应试教育的文化基础就是“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传统观念,“这给当代教育带来了太多功利化的诉求,给它戴了太多的帽子。”杨振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而现实基础则是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选拔及使用人才的形式还是首先从‘学历关注’开始,无法真正达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从“减负”到“素质教育”,这些词汇对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耳熟能详,然而,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后进入大学,面对仍然堆积如山的课本,他们却忍不住困惑:教育改革这双“温暖的大手”为何在轻轻抚摸过他们的前额后,却还是忘记带走“分数”这个压在身上沉沉的担子。

  如果大学对中学的引导是多样的 中学生的发展就会多元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就在反思高考对中学教育的扭曲,并由此推进旨在“引导素质教育良性发展”的高考改革。而已走过近十个年头的自主招生制度则被寄予厚望——它能否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助推器?能否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现,从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此前担任过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对于自主招生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简单来说,自主招生既解决了大学的‘人’的问题,又解决了中学的‘人’的问题”,郑方贤认为,教育的对象本来就是“人”,对“人”的重视,就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我看到社会上有些评论认为,‘自主招生是招收偏才怪才,因此这样的考试行为不应该存在’,还有像‘自主招生就应该招收高考考不出来的学生’,诸如此类的言论,实际上自主招生从来就没有过这些目的。”郑方贤说,“像这样预先设定一个不存在的前提,议论一番再批判它,这种讨论是对社会极不利的误导,对人才的选拔培养也是有害无利。”

  “面试是自主招生引进的招生方法,事实证明,方法非常可行。”郑方贤说,“学生的自信心、知识广度、思辨能力是无法通过课本知识教育出来的,也没有必要去刻意培训,这些都会自然而然地从面试中流露出来,更不存在所谓量化的评估方法。要说客观,笔试会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水平,到了面试环节便是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受困于分数。与此同时,不同教授面试风格不一样,也会反映出学校办学风格的不同,这是对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极大促进。”

  谈起自主招生推行近10年的成果,郑方贤认为,教育本身是个长期性的行为,用短期的指标性的方式去评价是不合适的。

  作为上海市名牌高中的校长,郑方贤认为自主招生制度对本学校毕业生有重要影响:“在规模效应的影响下,高校自主招生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拿我们复旦附中来说,2010年我们学校高三毕业生有400余人,其中20%左右主动选择出国,40%的学生通过自主招生等形式被提前选拔。录取的途径多元化,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法也就形成了。每个学生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会去规划,怎样的道路是最适合自己的,继而对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自主招生对中学培养多元化人才和素质教育的推动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也认为,大学的特色化招生制度能够引导中学的特色化办学,“首先,高校的自主招生制度属于高校人才培养范畴,如果高校培养有特色,教育质量高,就会引导中学和中学生。如果这种引导是多样的,中学生的发展机会就多,中学教育也容易形成特色。”

  对于一些中学和考生对自主招生做出的“应试”准备,蔡达峰认为:“自主招生无意增加学生负担。复旦的自主测试是为了选拔学生,无意为中学生提供专门的考前培训,更不组织此类培训,因为我们的测试内容是基础性的、综合性的,不适合临时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同时,他也肯定了考生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需要和看法,对自主招生的笔试和面试内容做适当的准备。“对测试、比赛之类活动作事先预习或训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越是重要的活动,越要预先准备,这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应试或负担。所谓应试教育和学生负担,关键是要从整个教育目标和方法上来看。”

  上海重点高中陆续启动中考自主招生

  据了解,包括上海中学、复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等学校在内的沪上重点高中已经陆续启动中考自主招生,对报考的自荐生着手调研和综合素养考查,选择优秀的学生进入到5月的面试环节。学生如果通过了提前推荐和自主招生面试并被预录取,在中考时可享受一定优惠。招收方式与高校的自主招生如出一辙。

  “给你一面镜子,镜子前面放着一只电子闹钟,请问一天24小时里,镜面成像的数字和实物之间完全吻合的,一天有几次?”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校长向记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而这道题就出现在建平中学往年的自主招生试题中。“像这类题目,没有哪个单一学科能够教学生这样的知识,但它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来设置的。我们知道一天24小时呈现的有24小时计时和12小时计时两种形式,但是我们在考试中却发现,有些学生连这么基本的问题都不懂得去思索,这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缺失吗?”

  谈起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杨振峰说:“我们所说的‘应试’,关键‘试’什么?如果这个‘试’能够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的话,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做法。”他认为,中考自主招生可以被看做是高校自主招生的一种预习,是目前探索多样化评价体系的起步。“我相信未来的自主招生模式一定会更加完善,在沟通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方法上会更加合理,面向学生特长发展的定位会更加凸显,这将是自主招生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单一的分数标准评价体系中才会有偏才和怪才的概念

  不过,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现行的自主招生制度仍然存在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自主招生改革,只有80所高校拥有5%的自主招生试点权,以这些高校总共招生人数35万计算,自主招生的总名额仅为17500名,只占高校总招生人数650万的 0.27%。其次,目前推行的自主招生,根本不是‘自主招生’,而是基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框架的少数考生录取优惠,学校没有完全的自主权,学生也没有选择权。”比例太低、限制太多成为自主招生改革必须跨过的坎。

  “如果大学实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对于人才的评价,将不再有所谓偏才和怪才概念,因为在其采取的多元评价体系中,人才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关注。偏才和怪才的概念只存在于单一的分数标准评价体系中,这一概念,在自主招生推进9个年头之后,还根深蒂固,值得教育部门和学校反思。”熊丙奇说。

  对于自主招生引发的所谓高校“掐尖战”和“抢生源”,熊丙奇认为,大学“抢生源”没有错,“但是,利用录取政策和录取时间的‘抢生源’,不但不利于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也限制考生的选择权,是与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相背离的。”允许考生有充分的考试选择权,以及充分的学校选择权,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多所学校的考试(单考或者联考),可以以考试成绩自主申请多所大学的自主招生,可以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或自主招生资格),然后再选择确认。“我国的自主招生改革,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