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从今天开始,新京报将连续6天推出100版大型系列特刊,从清华大学百年风物、历史、学子、老师和成就诸方面,再现这座中国名校的历史风云,探究它的精神和未来。
为什么要纪念一个大学的一百年?这个时候,仍然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
从时间上看,百年名校,其实并不罕见,从当年的京师大学堂、到后来的北洋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中国走过百年历史的现代大学绝不止清华一所;从空间上看,百年名校也不意味着方圆广大。古今中外,许多百年老校都发自一园之地,甚至仍只有一园之大。
但是在中国,一个大学如果走过了一百年,就意味着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中最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个世纪;就意味着这里走出的莘莘学子,多少成为了中国百年历史的弄潮儿;更意味着这所大学自己,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纪念一所大学的百年历史,其实就是在回顾一个民族百年以来的屈辱、自省、变革与兴盛,就是在纪念一百年来每一个活出尊严、活出自信、活出历史价值的知识分子。
清华大学诞生于辛亥之年,这一年中国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现代化从这时开始成为不可逆转的道路;沉淀于战乱之时,在抗日战争阶段,清华教师们救亡图存、在西南与兄弟学校重新积蓄民族的力量;中兴于建国年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锻造两弹一星的精神,给了当时的清华学子“以身许国、隐姓埋名”的华美岁月;探索于改革时代,重新规划自身发展,追求研究型开放式的大学定位。
正是这一百年中国历史的缩影,造就了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个传奇,一段段佳话,一代代学人,当然也有一点点遗憾。自中国开办高等教育起,国人就发现了这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往往能够挽精神颓亡于既倒,发科学民主之萌芽。这里在救亡时或许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但是在纷乱后却能够重归象牙塔,去寻找精神的家园;这里在大时代中或许难以人人成才,个个称雄,但是在动荡中却总有些人饱含执着信念,口传身教而不犹疑。
其实这些都不奇怪。因为大学之大,就在于校园之开放,海纳百川,中华民族一百年来的精神力量和历史激荡,也就自然而然地涌入清华大学;而大学之学,更在于明理格物,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西方大学文化在这里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中国社会的精英人才。
清华百年之际,请大家借助我们的特刊,一起回忆并读出一些名字,讲述他们的故事:题写清华园匾额的那桐,奏请清王朝建清华学堂于斯的范濂源,有“大学,大师之谓也”名言流世的梅贻琦……我们今天之所以仍然记得他们,是因为我们仍然记得他们的悲和喜、成与失,仍然记得中国近现代百年来一个民族求仁得仁、求爱得爱的自信与庄重,仍然记得我们远没有实现国人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和梦想。
这过去的一百年,清华大学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清华曾是国学四大导师的讲台,红色工程师的摇篮,独一无二的教育方式成就了这所曾是留美预备学校的民族荣耀。与所有高等院校一样,这里有爱,也有悲悯,更有对中国未来命运争论不休的桨声灯影,荷塘月色。
一所百年高校,在纪念自己的华诞之时,能够列数圣贤、遍夸学子、能够用一百年的黄钟大吕再度敲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能够让每一个学子,每一位过客都有与众不同的谈资和共同的仰视。独于此,中国的大学方有未来。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