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同学少年 术业精深挺脊梁(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4日 14:06   法制晚报
1923年,清华学校学生正在做物理实验1923年,清华学校学生正在做物理实验

  这一天的科学馆,许多人进进出出。此时,已是初夏。清华园里的景致正是最佳之时,暗红的砖墙,铜铸的大门,科学馆外的墙上,爬山虎刚开始环绕,叶色青葱。一群身着长衫、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科学馆前的阶梯上站成了上下两排。

  第一排中间的那个年轻人打扮得与众不同。他一身白色西装,深色领带,两手背在身后,微微挺着胸。他的左边站着一个和他有着一样笑意的人,气宇轩昂,眼神直视前方,仿佛能看见无尽的未来。

  阳光正好,每个人的眼睛都稍稍闭着,被对面的摄影师抓拍了下来。

  照片上的十个人,是日后赫赫有名的清华物理系的第一批教职工。

  中间的那一位,叫叶企孙。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就任时不过28岁。他左边的男子,正是时任物理系教授、后来名满天下的梅贻琦。

  这张摄于1926年的照片被放进了历史,开启了辉煌的数十年。

  ◎本版参考书目

  《最后的大师——

  叶企孙和他的时代》

  邢军纪

  《中国科学的基石——

  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

  虞昊、黄延复

  《清华物理八十年》

  清华大学

  尚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学术之独立。

  ——1928年,清华大学文理法三个学院成立,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代院长吴有训在《清华消夏周刊·迎新专号》上撰发《理学院概况》,阐述理学院的成立目的和办学概况。

  师资强大  老师所学均处前沿

  1926年4月26日和28日,清华评议会举行了第一和第二次常会,刚刚成立一年的清华学校大学部将要设置十一个院系,其中便有物理系。

  4月29日晚8点,在科学馆的212号教室,叶企孙被教授会选为清华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初建系时,学生只有两个年级共7人,师资也十分简单。第一届毕业生施士元先生回忆:“叶先生亲自上课。我在一年级,他教一年级的普通物理。我升到二年级,他教二年级的电磁学。我升到三年级,他教三年级的光学。我升到四年级,他带我的毕业论文。”

  这种师资困窘的情况直到几年后,叶企孙的弟子都毕业后,选择回清华任教才渐渐好转起来。

  吴有训,在美国跟随A·H·康普顿读博士,被看做是能帮老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赵忠尧,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R·A·密立根。赵忠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观测到正电子、在实验中发现反物质的人。施士元,师从居里夫人进行核研究;周培源,师从爱因斯坦进行广义相对论研究。

  当这一批年轻人受叶企孙之邀,聚首清华物理系时,属于物理系的20世纪30年代,真正拉开了序幕。

  强调实践  硬件设备世界领先

  1928年8月,吴有训接受了叶企孙的聘书,叶企孙将这个年轻人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的还高,之后,又多次提携吴有训,想让他接任物理系和理学院。而做出这些事时,叶企孙不过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

  第2级学生冯秉铨说,自己在毕业时,请叶企孙吃饭,他喝了几杯酒后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那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叶企孙知道,这些归国的留学生都放弃了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所以,他力争把物理系的各方面条件做到最好。

  他和吴有训一同建立起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所用设备都是世界上刚出现不久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他还注意派遣优秀年轻人出国深造,注重实践。

  1931年,当赵忠尧访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对他说:“以前你们中国人在我们这儿念书的很多,成绩不错,但是一回去就听不到声音了,希望你们回去继续搞科研。”其实,当时的留学生回国后,并不是不想做科研,而是既没有良好的仪器,也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根本无法做科研。

  而清华物理系的归国教师们是幸运的,有了良好的硬件设备,赵忠尧回国后一年就在英国头等杂志发表了一篇电子对湮没辐射的重要作用的论文。吴有训则在这个近代物理实验室里开创了中国X射线研究。

  实验器材  师生一起动手制造

  “理论与实践并重”,这是物理系始终贯彻的基本教学理念。在初创时,就已经付诸实践。

  物理系的本科实验学时安排得很多,自1928年起,即规定物理系学生选修实验课的学分不得少于理论课的二分之一。其次,实验课开设的种类也比较多,要求很严格。

  当时,系里要求学生在学习木工、金工和机械制图等课程时,自己动手制造实验设备,并作毕业论文。当时在师生间,动手制造仪器蔚然成风。就像叶企孙所说:“我们物理系是不给学生用好仪器做实验的。”

  钱伟长在之后的回忆文章中说:“所有教授都重视科研工作,更重视实验室工作,对同学的教学实验都非常重视。同学经常要从借用仪器设备开始,独立自主地按指示书安排实验。同学从实验得来的训练,远远超过在助教安排好的实验桌上做一些测定工作的实验课上所得到的训练。”

  毕业深造

  振兴中国深谋远虑

  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为毕业停止。叶企孙早就为这批毕业生规划好了再深造的方向,或者说,他在为振兴中国科学深谋远虑。

  1934年,叶企孙指导弟子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学领域,其后,带领团队进行空间物理研究,为人造卫星升空完成气象保障。

  同年,在上海交大毕业的钱学森考上了叶企孙在公费留学生名额中特设的飞机制造门,在清华补习了一年工科后,叶企孙将他引荐至冯·卡门的门下,成为火箭技术和空间动力学专家,保障了日后卫星的上天。

  1938年,原本在兵工署弹道所工作的王大珩,听从叶企孙的教诲去英国深造。他成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

  从1925年筹划建系到1937年,物理系的9届53名学生,个个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如王淦昌、赵九章、钱伟长、钱三强、何泽慧、林家翘等。

  ●结语

  几日前,清华大学物理系受捐两亿元,用于建设高规格实验室。

  当我们与叶企孙隔着几十年的时光,这个学科,终于如同当年他建系时所期望的那样,蓬勃发展,立足于世界高等学府之中。

  2006年,物理系建系80周年,杨振宁在《清华物理八十年》一书的序言中写下T·S·艾略特的一首诗:“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我们将不停地寻索,而我们寻索的终结,将会达到我们的始点,从而第一次了解此地方。”这并非终点,但并不妨碍我们回头望。

  在这个传奇的开端,那是1931年,吴有训撰写短文《理学院概况》说:“理学院之目的,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欲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国家学术之独立。”心愿犹在,斯人已远,惟愿泉下有知。

  本版文/记者  徐天

  制图/周建文

  1923年,清华学校学生正在做物理实验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