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鸿儒相聚 以身践行垂师德(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4日 14:20   法制晚报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病榻上的钱学森。钱老问他:“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问题虽短,却叩问着每一个人。

  钱老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望向未来的问题,也是一次回顾。

  75年前,烽烟四起,钱老考取了公费留美名额,北上清华补习了一年。

  这个学校并没有乱了套,大师们荟萃一堂,而中国教育里曾出现过的最好模式——教授治校正在校园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本版参考书目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清华大学九十年》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清华传统精神》

  黄延复

  《与杨振宁会面所想到的》

  许渊冲

  《中国科技的基石——

  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

  虞昊、黄延复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

  黄延复、马相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931年梅贻琦校长在就职演讲中说。此后,这句话被无数人引用,成为了办学的经典之谈。而梅贻琦一生,也始终在践行着这句话,为清华聘请大师,注重教授治校,教育了一批批通才。

  食堂聚餐 共商“教授治校”计

  1925年9月,清华学校添办大学部。翌年,学校成立了评议会,成员包括校长、教务长和由教授会推举的代表教授共7人。

  评议会的主要职责是规定全校教育方针,决议院系和校内机关的废止,制定学校的规则,决议教师任免等。

  教授会在这里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教授会的职责除了推举教授,还包括选举教务长。“教授治校”在这时已初露端倪。

  说“教授治校”不得不提清华校史上著名的“北院七号饭团”。

  后来出任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当时已经到校任教,住在北院7号。由于独身,叶企孙雇佣厨师办了一个小食堂,供归国教授一同用膳,借此吃饭机会,聚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史称“北院七号饭团”。

  长期在这个饭团用膳的包括法学院院长陈岱孙、工学院院长施嘉炀、物理系的萨本栋、化学系的萨本铁、哲学系的金岳霖、政治学系的张奚若、钱端升和外文系的叶公超。这些如今看起来赫赫有名的教授,当时均志同道合,对清华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教授会的第一次会议上,教授们的表现很积极——按照如今留下的会议记录材料来看,最终,到场的47名教授中有33人投票给了梅贻琦,他成为清华有史以来第一位民主票选的教务长。

  三赶校长 蒋派人选被“请”走

  在民盟创始人之一罗隆基的回忆里,他时常骄傲地说自己在清华九年里“三赶校长”。此话并不假。

  尽管对清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受命党国”出任清华校长的罗家伦因政治背景过强,在任期间遭到在校师生的抵触,最终被逼辞职。

  1931年,蒋介石选派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副主任吴南轩来做清华校长。吴到校后,公开宣称,他的使命是“为党国培养人才”。他将各科主任替换,不承认教授治校的制度。很快,引起了师生的公愤。吴到校未满两月,“驱吴”运动爆发。

  5月28日,教授会通过决议,致电蒋介石,要求“另简贤能”。并发表声明,“倘此问题不能圆满解决,全体教授定于下学期与清华脱离关系”。

  学生们立刻声援教授们,将吴南轩“请出”清华。

  在此期间,几名校长,皆因为类似的原因,被驱赶下台,而其中教授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于是,国民政府再不敢胡乱给清华派校长。

  此时的清华大学已经经历过几个月的校长真空期,教授会再次行使权利。教授治校的清华,运行得很好。学生们安心求学,这个时期,培养出赵九章、钱伟长、吴晗、季羡林、曹禺、钱钟书等人。

  民主开通 校长放权给教授

  1931年底,梅贻琦被扶上了校长之座。

  梅贻琦到任时,学校已接到了一份国民政府拟就的《国立清华大学条例》,里面虽然保留了评议会和教授会,但实际上削减了此二者的权利,重新集权于校长。

  梅贻琦作为教授会的首个受益者,上任之后并没有按照国民政府所拟条例实施,他依然维持着之前教授治校的理念,并将其巩固下来,包括在日后组建的西南联大,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

  梅贻琦曾说,校长就像京戏里的帝王,好戏并不要他唱。他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中,那么人家对这台戏叫好时,他亦觉得“与有荣焉”而已。

  西南联大校友、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在回忆中说:“联大师生比例是一比十,可供今天大学参考。”

  西南联大有大量知名教授,而领导又十分民主开通,切实保障校内教授的权利,这正是“教授治校”的真谛之所在。

  大师璀璨清华园

  除了教授治校,梅贻琦也很注重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大师”。而这也是清华一贯的传统。

  关于聘用大师,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

  那是国学门成立之初,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启超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这样,曹云祥就请了陈寅恪。

  在陈寅恪出任教务长时,国内许多著名学者都荟萃于此,如朱自清、吴宓、叶企孙、钱端升、金岳霖等。而到他出任校长时,来学校的名师有闻一多、雷海宗、萧公权、冯景兰、任之恭、张岱年等前后几十人。

  寄语新百年

  一百年前创建清华之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夕,满清政府风雨飘摇,列强觊觎瓜分中国之际,如果要预测今日两岸清华荣景,难免失误。

  另一方面如果遵循线性思考,我会想象清华校园中谈笑有鸿儒,诺贝尔奖级学者摩肩接踵,全球各地一流人才荟萃,莘莘学子来自四方,培育出创办微软、苹果计算机、谷歌等企业人才,致力提升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工作。

  但最重要的是面对未来百年人类生存重大挑战,如人口激增,能源以及其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地球暖化,能在科技与思想上有重大贡献。

  ——来自台湾国立清华大学

  校长陈力俊给本报的回信

  北院七号饭团的主要人物,左起:陈岱孙、施嘉炀、金岳霖、萨本栋、萧蘧、叶企孙、萨本铁和周培源

  本版文/记者  徐天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