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考生必背:2011年1月热点话题及素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30日 16:58   《课堂内外》杂志社

  第八节            

  1月热点话题

  一 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播出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起程访问美国,与此同时,准备已久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显示屏上正式播出。这则宣传片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短短60秒钟的时间内,展示了包括邰丽华、吴宇森、宋祖英、刘欢、郎平、姚明、丁俊晖、袁隆平、吴敬琏、杨利伟在内的,涵盖文艺、体育、商界、智库、模特、航天等各行各业的数十位杰出华人,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概念诠释中国人形象,旨在向全世界展示立体的中国。宣传片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以每小时15次、每天共300次的频率播出,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会播出该片。至2月14日,中国国家形象片共计将播放8 400次。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请根据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国家形象片:呈现真实中国更多在于行动

  ◆     李泓冰

  在胡锦涛主席访美之际,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大屏幕上,一群中国人正在中国红的底色中,向着熙来攘往的路人微笑……在大洋彼岸推出这样一部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片,引得美国人好奇地驻足观看。

  这个短片的主角,是一些杰出的中国人。除了美国人家喻户晓的NBA明星姚明外,其他人的面孔,对美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不过,仔细打量他们,这个细节会更具历史张力。

  看看这些人: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外表与中国农民无异,对解决困扰中国和世界的饥饿问题贡献卓著;黄永玉,极富才情的老画家,“文革”时因为“黑画”进过“牛棚”,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之称;杨利伟,个子不高的解放军军官,中国太空第一人;郎朗,在西方最有市场的华人钢琴家之一,是国内无数琴童和家长仰慕的天才钢琴少年;马云,《福布斯》杂志选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

  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的确很“中国”。或者说,他们的故事,是被中国的改革开放催生的,没有改革,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堂皇地出现在纽约街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外对中国的了解,是千篇一律的大熊猫和双面绣,是清朝男人留的长辫子和女人裹的小脚,甚至有中国留学(微博)生被西方的房东好心地递过一把牙刷要求“学会刷牙”……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和他们的故事,在很长时间、很大程度上被遮蔽、被误读。然而,从中国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开始,正在苏醒并腾飞的中国人,便开始全面融入世界,成了一个再也无法忽略的存在。但西方对中国的兴趣与对中国的偏见同样强烈。可惜,不假思索地粉饰与不由自主地妖魔化,都让中国故事始终无法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国实力忽而孱弱忽而强悍,中国形象忽而在崛起忽而又成了“威胁”……中国的面貌在海外于是变得模糊不清,遭到百般猜疑。

  中国,因经济腾飞而掀过了挨打的屈辱一页,又该如何走出挨骂与误读的尴尬窘境呢?——国家形象,成了中国面临的极为严峻的战略问题。

  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开始让世界惊艳。然而,在绚烂的烟花背后,真实的中国只是若隐若现。要认知一个真实的中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现在,中国国家形象片的出现,不但标志着国家层面对重塑国家形象的重视,也标志着难能可贵的平民视角。推出中国知名科学家和艺术家,消除海外对他们的陌生;推出中国更多的平凡面孔,让普通人的微笑去打动海外人士,这是一种质朴的回归,也是自信的表达。

  不过,纽约街头闪现的中国人的微笑,对重塑中国国家形象而言,仅仅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事实上,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更多的还在于行动,在于实实在在发生着的各种中国故事——从长远来说,要让中国变得更加美好,不光要听我们在说什么,更要看我们在做什么……

  点评:本文作者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播出这一事件的解读很有深度,作者首先通过解读几位在中国国家形象片中出现的人物,肯定了该事件的积极意义,但没有大肆吹捧,而是在接下来理性分析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以来被外国民众误读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文末,作者提出“呈现真实的中国更多在于行动”这样的观点,认识深刻、独到,充满哲理思辨,既新人耳目,又振聋发聩,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内涵。

  二 山东等地删减经典引争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作品。而此前湖北省也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将“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删掉后,重新编排发给学生学习。

  对于这样的做法,有人表示支持,他们认为国学经典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东西,如封建思想严重,轻视女性、轻视劳动等,确实不适合孩子学习;也有人表示质疑,认为经典就应该通篇诵读,学习不能因噎废食,若人为地把作为一个整体的经典割裂开,学生将无法吸收其精髓,也不知道什么是糟粕,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鉴别的能力。更有人指出这样做会使更多的经典被断章取义,造成对全社会的误导,而孩子们应该拥有了解原著的权利。

  对于以上事件,你有什么看法,请将你的观点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套作和抄袭。

  我们如何遇见“颜如玉”

  ◆     闫京育

  继山东省严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不加选择地”向学生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国学读物之后,湖北省也爆出对国学经典进行“整容”的消息——“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除。

  我们且来看看,如今摆在书桌上留给下一代的国学经典,它们究竟承受了何种被误解的苦楚。有专家认为,“昔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则与时代精神不符。

  如此,我不禁想为被我们误解的国学经典鸣冤。

  教育部门怕这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玷污”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可我首先“读出”的却是我们对自己教育的不自信,对自己孩子的不自信。《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启蒙教材千年来为人们广为传诵,已证明它们的内在价值和社会认可度。这是经过历史残酷的洗淘后,仍然能被我们阅读到的经典。千百年来,这些经典不知道激励和鼓舞了多少人,却并没听说让多少人误入歧途。上述担忧只能证明我们不相信教育的质量和张力,也低估了孩子们的智商和判断力,更忽视了孩子们的认知能力。

  任何一个时代及社会都不存在于真空里。今天我们的经典读物修正了“糟粕性的内容”,

  明天我们的孩子就可能在生活里遇见比“黄金屋”及“颜如玉”更为残酷的现实。所以,何不让我们的孩子直面这样的句子,一本完整的经典加上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这种既突出精华又不回避缺陷的教育方式,相信更能体现我们教育的灵活性、包容性和思辨性,更能达到我们教育提倡的自主学习之目标。

  这个世界上没有某个个体是十全十美的,国学经典亦是如此。正是这些“精华”和“糟粕”的有机构成,才灵动地体现出这些经典别致而古朴的魅力。它们环环相扣,血肉相融,都表述着同样的人文关怀,流淌着同样的哲思。几年前,在台湾有家长投诉学校让学生背诵的《朱子治家格言》中“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是歧视女性,但校方回应

  “现代有现代的价值观,孩子长大后自然就理解了”。 所以,也请给这些经典一些尊重,尊重它们存在的缺陷,这同样也是尊重和维护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孩子,至少得有一个选择阅读完整经典的权利吧。

  何况有时候,那些句子未必就是所谓的“糟粕”。“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为自己的儿子营造良好生活、学习环境的做法无可厚非,现在的父母这样做的也大有人在,如果非要说其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未免过于牵强。此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话无非是激励广大学子博览群书,每个人从书本中得到的东西估计并不相同,而那当中,宝贵的精神阅历和人文受益才是最重要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颜如玉”。我们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颜如玉”。你见,或者不见;你念,或者不念;你爱,或者不爱,“颜如玉”都在那里,亭亭玉立,若即若离。

  要怎样遇见我们的“颜如玉”,你懂的。

  点评:这是一篇见解深刻而又不失个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较好地联系了社会现实和当今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很有现实感。语言干脆利落,表达的立场很鲜明。从文中能看出作者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平时应该也非常善于思考,只有如此才能够驾轻就熟地写就这样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

  三 “虎妈”育儿法引发中西家庭教育争论

  “虎妈”,名叫蔡美儿,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她的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这一系列做法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美国《洛杉矶时报》把蔡美儿的书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2011年1月,“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而《时代》周刊内文《虎妈的真实故事》写道:用她剃刀般锋利的笔,蔡美儿让整个美国的父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

  英国媒体分析称,美国人如此激烈的反应,其实跟中美表现迥异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当美国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颓势时,中国却稳步前进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还不如去问问“虎妈”。

  不过“虎妈”的言论并没有得到中国妈妈的认可,著名海归洪晃就表示:“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凯认为,由于在中国“赢者通吃”,所以父母把太多的压力放在了子女身上。而美国教育却更关注孩子的品质、创新和独立,小孩可以很自由,而这也造成了小孩学习太放松,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中美教育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教育,一个是“批评太多”,一个是“表扬太多”。

  育儿的气度

  ⊙ 李  玥

  “虎妈”一出,搅乱一池春水!

  在2010年刚刚过去,2011年的春天崭露头角的时候,“虎妈”横空出世,这位标榜“严厉”育儿法的妈妈,其影响如同龙行云虎行风,立马搅得中国、美国甚至欧洲各国风起云涌。

  有压力才有动力,不得不承认“虎妈”给女儿们施加的巨大压力的确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孩子的潜力。棍棒之下出孝子,标榜“不打不成才”其实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父母长辈们育儿的共识。然而这并不是什么中国专利,实际上,很多西方名人的成功也源于童年时期在严厉监督下的艰苦努力。

  将自己的心愿置于孩子身上,为孩子谋一个美好的前程,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但是,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将育儿的态度地域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全天下的父母如何才能将孩子教育成才——重要的是成才的过程。

  蔡美儿的女儿无疑是拥有美好前途了,或许这获得成功的方式残酷了一些,但是谁都知道,没有付出也便没有回报。钢琴天才郎朗,同样拥有一位严格的父亲,刚到北京学琴时,郎朗的钢琴弹奏总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有一天他到附近小学参加合唱伴奏,耽误了两小时的练琴时间,回到家时,遭到不知情的父亲的一顿狠揍。郎爸爸甚至拿出一包药大声对郎朗说:“你弹不好琴就别活了,要么吃下这药,要么从这11楼跳下去,你去死吧,我没有脸回沈阳!”半年以后,郎朗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郎爸爸的这一奇招“激将法”尽管奏效,也受到追捧,但其副作用也相当明显,若是遇上性格偏激的孩子,后果不堪设想。幸亏郎朗的懂事与感恩,使得他到后来还回忆说:“那是印象中爸爸第一次打我,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生那么大的气。现在想想,他是为我好,相反我想告诉大家,天才不是被打出来的,而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大人和小孩子朝一个地方使劲才能迈向成功。”

  相比之下,曾任微软全球副总裁、谷歌全球副总裁,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李开复,他的母亲就显得宽容得多。李开复从小顽皮,恶作剧不断,儿时为了搞清楚邻居家的池塘有多少鱼,竟然偷偷把水放光;在美国念大学时,因为讨厌某个爱贪小便宜的同学,李开复和舍友悄悄把他的硬币铺满房间,用强力胶给粘起来,害得人家只能用小刀一枚枚地“抠”……但无论是在家乡,抑或在美国,李开复的性格都没有受到太大压抑,他将之归功于母亲的“宽容和娇宠”以及美国大学制度的“自由和开放”。而这,也是他敢于屡屡转型,屡屡创新的重要原因。

  由是,不论父母选取何种教育方式,最重要的依据还是取决于孩子自己——无视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无视事物的客观差异性,企望以简单机械的眼光来将丰富多彩的世界模式化,绝非人类之福。而一旦为某种育儿方法贴上标签,为这个标签争论不休,并按照这个标签来做事,则会发现,其根本就是举步维艰。

  世间万物,有容乃大。大,就应该能兼容异类——正所谓阳刚与阴柔,正所谓雄伟和秀美,正所谓外向和内向,正所谓“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正所谓“静如处子”与“动如脱兔”,正所谓“骏马秋风冀北”与“杏花春雨江南”,正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

  大而能容,学会尊重,猛虎亦能细嗅蔷薇。

  点评 

  作者没有直接去评价“虎妈”的教育方法,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育儿的气度,来写自己的看法。在作者看来,“虎妈”的行为虽然饱受争议,但既然存在,并能有一定的成功,必然是有其合理之处的,而懂得包容、兼顾、尊重这种不同,则是一种大胸怀——哪怕你并不赞同这种做法。

  文章最后,又进而提出包容、兼顾与尊重更广泛的事物,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让文起于“虎妈”而又不限于“虎妈”,很值得赞扬。

  四 坚强自信“铁娘子”当选巴西第一位女总统

  2011年1月1日,迪尔玛·罗塞夫宣誓就职,成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罗塞夫是一名经济学家,她从来没有正式竞选公职的经验。不过,罗塞夫对政治并不陌生。19岁时,向往社会主义制度的罗塞夫就参加了地下党和游击队,和巴西前总统卢拉等劳工党高级政治家一起,反对当时巴西的军事独裁统治。罗塞夫有过3年的牢狱生涯,当时,媒体还曾广泛报道在监狱中罗塞夫受到酷刑,但始终没有向独裁统治投降。卢拉当选总统后,作为战友的罗塞夫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一直担任卢拉总统府民事办公室主任。在卢拉的第一届总统任期内,罗塞夫曾担任矿产和能源部长。2009年罗塞夫做了一次癌症手术,切除了左臂上的一个肉瘤。当时已经传出她可能会被任命为总统候选人的消息,反对党还曾质疑她的身体是否足以胜任总统竞选。不过,有着“铁娘子”之称的罗塞夫为人低调、性格直率,但作风强硬、意志坚强,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显得颇为自信。

  执著·仰望

  ⊙ 重庆市巴蜀中学  赖桐辰

  大雪掩盖了我前方的道路,仰望,忽然瞥见夜幕明星,我知道那便是我的方向。

  ——题记

  清空行囊,随弯而上,便是长城的入口。并不伟岸的树木生长在长城两旁,也许是自身站得高了,就不觉得其伟岸了。长城延续着中国的历史,它见证着从秦王朝以前至今的中华民族,每一块砖都是历史车轮落下的泥土。

  阳光把这段长城的顶峰照耀得格外明朗,仿佛就是天国的入口。于是我便许诺要登顶而回,蓦地,这种豪迈之感就像许下梦想时刻一般。

  立于群山之上,长城那挺拔的道路如同老人的脊背,也弯曲,也挺拔,也有清晰可见的纹路,夹杂着些许沙尘,于阳光中变得缥缈起来。

  人向来都有两颗心,一颗自己留下,另一颗送给远方的梦想,两心之间相互遥望,相互召唤,然后双脚才开始行走。梦想从来都是把双刃剑,能带来渴望,也能带来渴望背后的艰辛与遥远。有的人,走着走着远方的心便碎了,或是去到了别的什么地方;有的人走着走着,这里的心变了,便把那远方的心抛弃在风中,任岁月一层又一层地覆盖,最终杳无声息。

  还记得一位盲人政治家讲述他成功的秘诀:“正是因为双目失明,才使我看不到道路中的诱惑,终成梦想。”的确,任何事物都有可以回旋的余地,也正是凭着对这余地的认知程度及踏入的深浅度而成就了一个人的高度。不管前路如何,执著而坚毅地坚守自我的梦想,乐观而自信地仰望自己的前方,如同孩子一般对未来的自己充满期待,生命中便永远充满活力与激情。这就像攀登长城,一路上总有致命危险之地存在,总有心中惧意出生,总有劝我停下脚步的声音,而这些,无时无刻地不在把我向失败的一方拉去,而每当这时,我便会听到远方那一颗心的呼唤。

  僧人说:“当你觉得酷暑难耐时,那就去更热的地方吧。”而实际上,生命中的困难和诱惑,不也正是你最亲近的朋友吗?人生往往因为它们的出现而变得与众不同,而你在经历了它们的洗礼之后也会变得更加豁达更加不凡起来。

  坐在顶峰的墙下,阳光冲破云层洒下一片金黄,红日的亮光如此耀眼,如此灿烂,映着我一路前行的脚步,映着我一路沉思的轨迹。我微笑谈论着一路的艰辛,就像谈论着春花秋月的往事一般。短短一段攀登之路,却如同漫长人生路中难得而美好的一段历程,于长城之上,我收获到了成功的笑容,也感受到了一路困难和诱惑的渺小。

  我的长城还没有到达顶峰,跺跺脚,这般自信地上路了……

  点评  从表面上看,本篇文章找不到一点热点材料的影子,全篇只是在述说自己攀登长城时候的经历和感受,似乎有偏题跑题的嫌疑。但我们仔细阅读文章,又仿佛全篇都是材料的影子,处处都在扣住材料加以说明和延伸。实际上,作者是抓住了材料的神韵,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表述热点材料中罗塞夫精神品质的内涵,而这内涵,便是人类生命中“坚强乐观、自信淡定”的宝贵品质。作者以散文的笔触,随笔的悠然,神到处,处处是攀登;下笔时,时时皆感悟。既让人浮想联翩,又能对号入座,读后不禁令人长叹一声,我们都“在路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考 作文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