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考语文冲刺:识别四种特殊的“古今异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2日 14:42   新闻晚报

  原延安中学高级教师 周永蔚

  高考(微博)试卷的“古汉语语法基础知识”检测试题,可分为“句法”和“词法”两类。句法主要检测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这六大特殊句式;词法往往检测实词与虚词在句式里的临时特殊词性变异。一般来说对这两个知识点重视起来,不会有较大失误。

  但是,假若碰上“两个单音词”、“复词偏义”、“同义复用”和“词义反训”这四个特别样式的“古今异义”知识点,那就不好说了!

  两个单音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里,有这么一句话:“今齐地方千里。”这句话中的“地方”,应该解释为“土地方圆”的意思,它不是“大地”的含义。如果阅读的话,“地方”两字不能连读,要读成“今齐地、方千里”。也就是说,“古代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地方)”不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地方)”。不明白这一点,那是要闹笑话的!

  这种现象,在文言教材里是很多很多的:比如,“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臣战河南(黄河以南)”(《鸿门宴》);“然后(这以后)渡扬子江”(《〈指南录〉后序》);“枝枝相交通(交融沟通)”(《孔雀东南飞》);“鼎足之形成(形势形成)矣”(《赤壁之战》);“吾社之行为 (品行是)士先者”(《五人墓碑记》);“中间(其中夹杂着)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吾祖死于是 (在这件事上)”(《捕蛇者说》)等等。如果你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左传·襄公三年》中的“寡人之言,亲爱也”这句话,就应该正确翻译为:“我(晋悼公刚才说)的话,(是对)亲弟偏爱(的缘故)。”由此而言,当你碰到“政治、经济、物理、军事”等词语时,要特别小心。

  复词偏义

  《孔雀东南飞》中有这么一句话:昼夜勤作息。文中“作息”,原本是“劳作和休息”的意思。但是,在这句“汉乐府”诗里,“息”的意义虚化,而重点落在“作”一词上了,也就是说,“作”的词义强化了。因此,如果把它译成普通话,那就是“(我刘兰芝在你家是)日日夜夜(只有)辛勤地劳作”。这种“词义偏向”的状况,在文言教材里十分常见。比如,《出师表》中“不宜异同”(不应该差异),这里的“同”虚化;《谭嗣同》中的“冀缓急或可救助”(冀希在紧急状态之下或许能够有所拯救帮助),这里的“缓”虚化;《墨子·非攻》中的“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他人的果园,偷窃他的桃李水果),这里的“圃”虚化;《搜神记·丁姑显灵》中的“吾是鬼神,非人也”(我是鬼,不是人),这里的“神”虚化。如果你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这句活(国,大国;家,小家),应该翻译为:“将领在边外,君主的命令 (可以)有所不接受,而使魏国有便利。”

  同义复用

  顾名思义,两个词汇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故注释时,两词只要“合而为一”就是了。比如,《桃花源记》一文里,有这么一句话:“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这句话中的“仿佛”与“若”,都是“好像”的意思。因此,在翻译时,只要“二合一”即可了。再比如,《祭妹文》中的“觭梦幻想”,“觭梦”与“幻想”,都是“奇幻的梦想”(“觭”通“奇”)之义;还有《六国论》中的“如弃草芥”(“草”与“芥”,小草)、《项脊轩志》中的“尘泥渗漉”(“渗”与“漉”,滴漏);《庖丁解牛》中的“批大郤,导大”,“郤”与“”都是“空隙”的意思。还有,《过秦论》中的“席卷天下,包举环宇,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里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这四个词语,都是“统一”的含义;而“天下、环宇、四海、八荒”这四个词,都是“中国”的含义。所以,这句话的翻译很简单,就是“统一中国”。

  词义反训

  “反训”,在古汉语中是“训诂学”的术语,它有特定含义,即“用反义词解释词义”。 《辞海》里还有这样一段话:“有些词,古代含有相反两义。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 ”平时,我们不是有“斗胆”和“斗室”这两个词汇嘛,大家一定是清楚地理解为:“大胆”和“小屋”的意义,一个“斗”字,既可注“大”、又可注“小”。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一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此句里的两个“加”,就是“反训”:前一个“加”应该解释为“减”,而后一个“加”却是“增”的意思。

  再比如,杨振中先生的《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刘庭式娶盲妻》短文里,有“未纳币”与“或劝纳其幼女”两句,第一个“纳”是“送出”之义,而第二个“纳”却是“娶进”的含义。两个“纳”字,一“进”一“出”,词义正好相反。 (附注:这里的“幼女”,是“两个单音词”,解释为“幼艾的少女”,即“美丽的少女”。 )在阅读古文时,“词义反训”的问题要特别当心,否则将会造成无法理解的后果。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点击查看新浪网考试频道与《新闻晚报·升学周刊》共建专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考 冲刺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