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讯 日前,北京大学(微博)发布了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学名单和《实施细则》,再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10月18日晚,入围中学名单公示期结束。据了解,在公示期内,北大招办没有接到针对中学和中学校长的投诉。从明天开始,这些中学可以着手启动推荐学生事宜。应新闻媒体要求,北大招办负责人就公众关心的问题接受了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
问: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倾斜力度,请问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北大招办:北京大学始终高度关注教育公平,努力为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创造条件,这是北京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带来希望,教育是实现代际转换和社会流动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信念。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坚韧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永不放弃的执着等关键品质在许多出身贫寒者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多一些这类农村地区的孩子进入北大接受教育,不仅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阶层流动性、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教育政策的制定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为了解决一方面的问题所制定的单一政策,往往会引发更多意想不到的其他问题。因此必须综合考虑,稳步推进。在中国当下国情条件下,针对某一弱势群体制定的政策优惠,往往可能会被其他群体通过转换身份的方式变相攫取,其结果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北大通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方式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倾斜,是基于一个基本认识:户籍身份容易改变,但中学的地理位置和教育环境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希望通过多项综合措施,不断增加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切实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问:与往年相比,《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对中学资质的申请与认定有哪些新的变化?
北大招办: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了中学的办学特色。这比往年的办学条件的提法更为明确和鲜明。办学特色体现了一所中学的历史传统、校长的办学理念、学生的优势和特点等,是评价中学办学质量的重要参考因素。我们希望通过对办学特色的考察,引导中学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发挥比较优势和学生培养特色,避免基础教育的千校一面;二是强调了对以往推荐学生在北大表现情况的考察。这是建立中学校长诚信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往届学生的考察,我们可以对中学校长的选人理念、选人质量有更清晰的把握,调整对中学校长的信任程度。这是一个多次重复博弈。它能够有效避免一次拍板定性和可能出现的违规利用程序规则行为;三是突出了对中学校友成就的考察。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它最重要的产品是校友。校友成就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最可靠标志。这一指标要远比高考成绩更为科学和富于想象力。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学校友成就的考察,引导中学把注意力从仅仅提高高考成绩转移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人和造就人上来。毕竟,真正的人才不一定是一次性高考成绩最拔尖的学生。
问:《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首次明确了中学推荐学生的标准,为什么说这些标准体现了北大人才选拔的特点和需求?
北大招办:2009年北大首次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时候,没有提出具体的推荐标准。当时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我们希望用最开放的心态广泛地听取中学校长的意见,不想一开始就用某种固定的标准束缚中学校长的思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我们如果匆忙提出一个并不成熟的标准,反而会扼杀中学校长的创造力和想象空间。但我们有一个信心:各中学校长一定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标准。在综合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或许我们就可以制定出适合北大特点的人才选拔标准。最初没有标准可能反而有它的好处,就是可以百花齐放地探索。在两年的试点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全国各中学校长的经验,结合北大人才培养的特点,初步形成了“综合素质全面、学科特长突出、具备发展潜能、志向远大明确、社会责任感强烈”这一推荐标准,并不断加以细化,以此作为北大人才选拔的重要依据。这一标准今后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这一标准符合北大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特点和需求,每一条都有丰富内涵。北大是一所文理医工多学科齐备的综合性大学,对人的全面素质要求比较高;同时,它还要培养在某一领域起领军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北大毕业生基础扎实,工作以后“后劲足”,指的就是发展潜能大。最能体现北大学生特点的也许是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一旦戴上北大校徽,他们立刻就有了一种被选择的庄严感。这种庄严感激励他们往往超越自身的狭隘局限,去追求更广大范围内的价值实现。北大喜欢这样的学生。他不是只为自己而活着,而是要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乃至人类文明进步的洪流之中。这是北大最重要的光荣传统。
问:为什么要明确“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这似乎是一个很难被考核的指标?
北大招办:在《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我们首次提出了学生不得被推荐的标准。我很感谢四川成都七中的刘国伟校长和其他一些中学校长。他们建议我不仅应当规定哪些学生可以被推荐,还应当明确哪些学生不能被推荐。以此明辨是非,并引导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这是一个禁止性的规定。它不能被反过来解读。我们不比较谁更孝敬父母,但不孝敬父母却是能否获得推荐资格的一条底线。人生而皆有父母。一个对父母感恩的人,相对而言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也会比较容易培养出责任感。这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我认为对此不应当存在分歧。如果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被中学校长推荐到北大来就读,我们就没有尽到教育者应尽的责任。为孝敬父母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很困难。不是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去量化和标准化。情感、思想、观念、直觉、信仰等等这些人类得以存在延续的价值观要远比冷冰冰的数字和成绩丰富和温暖得多。事实上,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有时候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时候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简单的面试考察,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之所以要明确这一规定,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绩可能非常优秀,但对父母和他人充满了冷漠,认为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北大不欢迎这样的学生。
问:为什么要提出“基础学业成绩位居(评估)全年级前5%以内”这一要求?有人提出这是北大“掐尖”的一种措施。
北大招办:第一年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时候,我们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推荐标准。今年我们吸收了中学校长的意见和建议,将推荐标准细化了。实际上,在全国每年几百万以至上千万的考生中,“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5%以内”是一个非常宽的标准。北大每年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位居各省市0.1%;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录生标准是可比较学生群体的2%以内,比较而言,所在中学年级前5%的标准要低得多。当然,这个标准是不是合理,我们还可以继续研究探索,但我们总要逐步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标准。
对人的评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以有多种维度的指标。但无论怎样评价,基本学习能力和基础学业水平始终是一个重要指标。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其他指标不合理,就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指标;认为其他指标合理,就把学习成绩完全抛在一边。德智体美综合评价,仍然要考察学习成绩。即使在西方国家,学生学业成绩也仍然是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尽管不是唯一依据。
“基础学业成绩位居(评估)全年级前5%以内”也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如果确有十分优秀、但基础学业成绩达不到这一要求的学生,校长仍然可以按照《实施细则》的规定,向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提出申请。北大的大门并没有向这些学生关闭。
问:2012年被推荐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社会公众期望的“偏才、怪才”吗?
北大招办:关于“偏才、怪才”的态度,我们已做过多次说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作用,不在于招收几个“偏才、怪才”,而是要营造一个自动涌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土壤。“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伯乐不常有的原因在于认定千里马非常困难。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种机制,使千里马大量自动涌现出来。那时候,有没有伯乐就没有关系了。普通人都可以看出谁是千里马。“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就在创造这样一种机制。我对未来保持乐观。
问:“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出以来,公众对于腐败的担心一直不绝于耳,但北大似乎要一直坚持做下去。请问您是怎样看待这一质疑的?
北大招办:这种担心,我们非常理解。正是这种担心的存在,有力地推动和维护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但我们不能总在担心中停步不前,于教育改革事业无所作为,还是要努力想办法解决它,使我们有一天能够不担心或者少担心。责任本身带来约束,只有勇敢地赋予责任,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规避风险。我们不能手里拿着一把箭,不停地说“好箭好箭”,但就是不射出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学校长在“实名推荐制”中会不会出现腐败,最好由事实说话。“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两年来,北大没有接到一起有效投诉,这是最有力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推动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两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完全的信息公开、社会舆论的充分监督,能够有效地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制度来增强约束的有效性。这些都在《实施细则》中有所体现。
问:明年将是“实名推荐制”实施第三年,您能对这一制度做出评价吗?
教育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项教育政策的效果往往要经过很多年的检验后才能逐步显现出来。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指望今天播下种子,明天就收获果实。所以我们特别强调教育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能急功近利。“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刚刚实行两年,对于做出一个充分客观的评价而言,现在还为时尚早。我估计5—10年后,这一制度的各种效果才能逐步呈现出来。现在需要做的,一方面是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要非常谨慎和稳健地实施,避免出现大的问题。这一新生的事物已经获得了她自身的生命力,我们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她的成长。如果她因为某种原因夭折了,中国考试招生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探索可能又会退回到原有的状态,那时要重新启动就难上加难了。
从第一年开始,北大招办和北大教育学院就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学生进行了持续追踪考察。我们认为,这些校长推荐的学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样本。我们是在努力地尝试和开拓,期间可能有各种困难,但我们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