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
当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将教育薄弱地区、贫困家庭学生作为评价的一方面因素,远比临时推出的计划更管用,更持久
继清华(微博)自主招生推出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的“自强计划”之后,人大近日公布了“圆梦计划”,这一计划规定,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从自主招生推行以来,有关自主招生让农村生上名校更不公平的质疑一直不断,近一两年来,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显然注意到这一问题,开始在自主招生中制订专门面向农村生、贫困生的计划,清华从去年起,就推出具有这一性质的“B计划”。类似措施可谓用心良苦。
自主招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那些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能有机会脱颖而出。自主招生高校的这种做法,反映出自主招生制度的灵活性,也以事实表明,只有自主招生,才能更好地推进招生公平——在按计划集中录取中,高校必须按考生的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而由于农村生、贫困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因此,在分数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造成名校录取的农村生源比例逐年走低,而高校即使想“照顾”农村生和贫困生,也无能为力。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发挥大学教育的社会公正调节器作用,途径正是大学的自主招生。在自主招生的评价体系中,将地区教育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来自教育薄弱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将获得加分评价。
在清华大学和人大公布了各自的计划之后,也出现了新的质疑,甚至有不少考生、家长、网友认为人大自主招生时“三代内无大学生”的规定有些雷人。
真正关注农村生、贫困生的公平求学机会,更需要踏踏实实的行动。总体看来,目前高校自主招生,还处于在招生渠道、概念上做文章的阶段。比如,北大把以前的学校综合推荐,更名为校长实名推荐,大加宣传,而实质还是学校综合推荐;清华今年也采取学校综合推荐方式,而对其命名为“领军计划”;不甘落后的人大,则把这一做法,称为“校长直通车计划”。
对于众所瞩目的自主招生来说,目前迫切需要高校在两方面推进。其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我国高校目前探索的“多元”,主要集中在录取渠道上,包括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构想的高校多元录取,也指的是自主录取、择优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和保送录取,这与多元评价体系是不同的概念——多元评价体系是指,设立多个评价指标,每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由此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也建立起标准清晰的评价体系。当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将教育薄弱地区、贫困家庭学生作为评价的一方面因素,远比临时推出的计划更管用,更持久。
其二,实行自主招生信息全公开。公开、透明,是树立自主招生公信力的不二途径,近年来高校的自主招生,尚难做到完全公开,在一些公众最为关心的评价指标、面试评价分数方面,一些大学给大家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也不利于自主招生公信力的确立。
自主招生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也是让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必然选择。而要让自主招生健康推进,必须有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正确的路径。我国自主招生已进行了长达9年的探索,还需以对教育发展负责的务实态度,建立起更清晰的自主招生评价标准与体系,并通过自主招生扩大教育公平。(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