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报记者 单炜炜 彭辉 摄影 新报记者 尹杰
早在去年年底,全国各地高等学院的艺术类专业已经开始招生考试工作,一批三本类学校,甚至早于北电、中戏等学校两三个月,去各地抢夺生源。
艺考,已不单纯成为培养艺术家造就明星的考试,对一些高中生来说,相对较低的文化课录取分数成为不小的诱惑,这已成为他们继续升学的“捷径”。十几年的大学扩招,艺考自然跟着水涨船高,其中已出现不少应届“落榜生”复读后,选择艺考来增加进学几率。
保底选择与“广撒网”策略
疲于应考 一个学生至少报10所学校
1月10日,在天津72中的C座教学楼,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大、南昌理工学院等10所院校艺术类专业院系在津招生面试。
来自红桥区的张蕊无疑是这次艺考中相对具有实力的一位。一天前,她参加了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面试并做了才艺展示,现在,她在为下一场面试做准备,面试官同样来自约两千公里外的四川——四川师大成都学院。与候场室里大部分大港八中“轻装上阵”的同学不同,张蕊会不时地做一些压腿劈叉之类的动作练习,这一方面是为了才艺展示热身,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暖身的需要,天气实在太冷了。当张蕊穿着镂空的单衣舞蹈装频繁地练习的时候,“轻装上阵”的其他选手正相谈甚欢,声震屋梁,一旦有同学面试完,就会立马跑上前交流经验、做风险评估或抱佛脚。
10:23,张蕊走进考场。
四川师大成都学院舞蹈系主任刘付生和其他几位老师正襟危坐。在问完身高体重之后,张蕊进行了才艺展示:劈腿、侧抱、横叉、后转、平转……她的展示得到了几位老师的一致肯定,“过了”。张蕊对于自己的表现似乎很淡定,“感觉还好”。
尽管不是艺校出身,但张蕊说自己跟专业老师学过,包括北京舞蹈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早在三岁时,张蕊就开始学舞蹈,“主要是幼儿舞蹈”,但都是一些业余的学习,“接触专业大概半年吧。”2011年5月,她去了北京一家艺考培训中心学习,“一周学五六天时间”,学费半年38000元。“他们是张国立的一个老师办的班,什么专业都有。老师们都是大学毕业以后出来做培训。”但报名、培训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北京培训的时候,也一直住在培训机构提供的宿舍里。
几天下来,她一共参加了三个学校的面试: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微博)、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微博)。才艺展示都是民间舞蹈。对于她而言,这既是对艺考的热身,也是保底的选择。张蕊透露自己希望进入天津体育学院或天津师范大学,那里有她所学民间舞的专业。对于艺考金字塔的顶端,她则似乎有些怯场,“考北影中戏这样的学校一般都是从小接受很专业的训练,或者都拍过戏的,或是在杂志做过平面的或者在大赛得过什么奖,自己的希望不大”,之后,她纠正了一下“几乎没有希望”。“毕竟我不是艺校出来的。只是后来培训过。”在她看来,得根据自己水平去考才行,自己如果去北影中戏面试的话,估计初试就会被刷。“因为竞争实在太激烈,我这样的只是去给别人垫底”。
父母对于她从事艺术行业与否,似乎没有太大幻想,只是希望她有自己的长处,大学毕业能找到工作,并且留在天津。而张蕊的理想则是当幼教老师,“因为我腿伤了,考试之前本来说要去做手术,现在等考完试再说。”而这都是因为小时候受过不专业的训练所致。文化课部分,则需要等到参加完各院校的面试之后。“面试之后再去培训机构参加文化课培训。”由于自己所在的中学参加艺考的人数较多,老师们也相对宽容,“我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去学校上课了。”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张蕊就一直忙于培训、参加考试,“学校的课早就跟不上了,还是去培训机构上文化课比较实际。”如今,正是她的忙碌季节。三本院校的考试完之后,张蕊回到北京练习,目前正忙着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已报了至少五所在北京有考点的学校,包括北师大、首都体育学院等。”这次,她所报的学校“跟天体、天师大差不多或者好一点,相信自己不会一个也考不上。”
在72中C教学楼的一楼,靠走廊尽头的教室中,成都理工大学的影视表演专业初试正在进行。透过教室的窗户向内望去,教室内桌椅被推向四边,中间留出一块空地,对着门的方向,桌子后面坐着一位年纪在50岁上下的男老师,面前放着一叠表格,他面前的一对年轻的男女学生正在表演。
“我不让你走。”女生拉住男生的衣角,却出人意料的拿出一把瑞士刀,刀尖对着自己,“你走,你走,我就……”男生猛地扭转身,一把抱住女生……此时,老师神情也发生轻微的变化,似乎也没有料到,表演中怎么会突然出现一把刀。
这个叫于洋的男孩子告诉记者,自己来自山东一所普通高中,但是半年前就到了北京参加一所艺考培训学校。“刚才我们抽中的题目是《送别》。”于洋说,为了一改“平淡的叙事手段”,让“戏剧冲突”体现出来,自己就安排了女主角由“难舍”变成“不舍”。“激烈的肢体语言应该能增强表演效果吧。”这样的处理手法是在辅导学校学到的吗?于洋不置可否,他说,这也算自己的想法吧,不知道老师会有什么看法。“北电、中戏、国戏这些学校的报名和考试时间我都看过了,都会参加。”于洋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表演,觉得自己的形象以及各方面条件还成。“能不能当明星,先考了再说。”
和于洋同行的几个同学,都在北京的同一个考前培训机构生活学习了半年的时间,大家的目标也一致,尽可能多地参加各个学校的面试。“毕竟顶尖的学校大家都在往里冲,现在能多通过一个学校的面试,将来就能多一些选择。”
当天在津招生的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表演系的张荣芝教授介绍,考生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逐年在提高,学校也再不断地扩招升学名额,艺考生入学的几率也越来越大。“但我们也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必须是第一志愿报考我们学校专业的考生才能被录取。”像不少考生广撒网多捞鱼的做法,未必完全奏效,将来依旧得面临着双向选择的问题。
“打酱油”与赌出路
150人团考 幻想“蒙”出来的明星梦
张荣芝说,以前报考表演系的不少只是“蒙”——蒙现场发挥、蒙老师另眼相看。
有这样一种“迷信说法”:考试时候做选择题,只要拿不准就选C——这是蒙,更是赌。但是这种“蒙”,似乎成了某些艺考生一种找毕业出路的途径,这样的考生不在少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一些稍微有专业能力的考生外,更多的则是打酱油一族。来自本市的赵同学和林同学告诉记者,她们参加的考试是音乐表演,声乐和唱歌。但自己都是在特别小的时候有过一些训练,学过一点,专业能力其实很有限,“我们都是来混的。”而她们的打算是,“先考试,等高考分数下来后,也许就直接报二本或三本院校,来这儿参加艺考也是为自己留条路。”
马鑫宇、李朝阳、张靖育一起参加了南昌理工学院的面试,同样来自大港八中。马同学告诉记者,由于文化课较差,八中出来参加艺考的人也就相对较多。尽管高三8个班才300来人,但参加艺考的人数却似乎有“大军压境”的意味。“我们主要是学校给培训的,才学了两个星期。”在他们看来,这次来考试“也就是来试试”。碰碰运气几乎是不少学生的共同心理。对于考试状况,三人均表示“发挥正常”。“南昌理工招70多人,考的也不多,就四十多个”、“看吧,高考考得好的话谁用这个。”三人随即商量了几个学校的学费问题。
同样来自大港八中的张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学这个也只有半年多,考试“第一个是伦巴、第二个是恰恰。”而自己的同学之中,没一个学舞蹈时间长的。记者随机问了其他几位男生,都是学了两个星期就来考试,“我们还是后来才知道的。”参加南昌理工学院编导专业面试的一位“不修边幅”的考生,居然对编导面试会考什么不甚了解,“会有自我介绍吧。”与他的众多校友一样,他也经历过“突击训练”。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