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观察
一个人的成功20%靠智力因素,80%靠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指智商、天赋等先天带来的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情商、意志、习惯等后天培养起来的因素。这话同样适合于走艺术之路的人。一个有志于在艺术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即使有很好的天分,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眼下,成千上万的艺考大军,不说百分之百的有功利目的,至少很大一部分人想通过这条“捷径”走向高等学府,希望谋一个好的职业。但是看看那些痴迷于艺考的同学,大部分人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希望家长和考生理性一些:没有天分和兴趣,艺术之路是走不通的。
■本报记者 张兴华
2012年艺考现场惊鸿一瞥
2月1日,山东艺术学院36个专业同时开始接受考生报名。早上7点半,枣庄考生小李就来到该校操场排队等待。直到上午10点45分,小李才走出操场出口,开始新一轮等待。这是一年一度的艺考大军“开战”的序幕。
上午8点55分,记者来到山东艺术学院老校区操场,这里已经是一片“人海”。记者注意到,所有报考的考生首先要来到操场排队。整个操场按照专业类别划成10个区域,相应专业类别的考生到指定区域排队等候。排队最长的是最北侧的专业类别,是表演、播音、导演、戏文4个专业类别,这条队伍已经自西向东排到操场东边的跑道上,又沿着跑道向南排了二三十米。艺术设计专业、戏剧美术设计等专业的队伍也排到了东侧的跑道上。截至当日晚,已有近万名考生报考该校。
为什么成千上万的考生仍然挤向艺考路。这些十七八岁的帅男靓女涉世尚浅,他们了解艺考背后的心酸吗?知道艺术之路的艰辛吗?他们是否做好了为艺术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准备呢?带着这些思考,记者采访了几位“老艺考生”,听听“过来人”讲述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故事,或许对当前怀有不同想法的考生有所启迪和教益。
参加了16所学校的艺招考试
王猛,男,24岁,2007年艺术考生,2011年7月毕业于烟台某大学文管专业,现就职于济南某宾馆。
“艺考的难忘经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是刻骨铭心的。”这是王猛见到记者开门见山说的第一句话。王猛是2007年走艺考之路迈进大学校门的。那年山东考生多达64万,有14万是艺考生。由于自己对美术和音乐几乎一窍不通,只好选择文管专业。因为艺术考生多,报考学校多,所以“东奔西走”,忙得不亦乐乎!
他清楚地记得,进了2月份就马不停蹄了。2月10日去北京,参加中国戏曲学院面试和北京电影学院(微博)初试。2月16日到潍坊,报考西南大学(微博)。2月19日早上去北京参加北京电影学院复试。2月22日到济南,报考沈阳大学。2月24日到青岛,报考湖南师范大学(微博)……奔赴一所所学校就像走马灯。
从2月10日开始,王猛在北京参加考试,等待发榜,再考试,再等发榜。住在学校附近价格便宜的小旅馆里,吃饭吃七八块钱的盒饭。到2月18日转战到潍坊参加完西南大学的考试,他实在有些想家了。
2月18日刚考完试,王猛没在潍坊住下,直接回了临沂老家。“想家了,回了家一趟。下午考完试才出发,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上7点,我妈值夜班,没见上,就我爸爸在家。晚上,爸爸给我做了几个菜,我猛吃了一顿,吃完就睡了。早上六点,又赶紧起床赶去北京的长途汽车了。”
在艺考过程中,除了多地奔波感觉很累,王猛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考生多。报考中国戏曲学院时,初试有几千人报名参加。而在济南考点,王猛更遭遇了一场考生太多带来的疯狂考试。
“那所学校在山东只招15个人左右,结果3000多人报名,平均每200个人才录取一个。考试那天,考点学校的操场上全是人,都在排队等着进场。结果开考时间到了,还有一大批人没进考场。”王猛也在其中。
开考将近1个小时后,这批考生才被领进学校的一个礼堂,密密麻麻地坐下,人挨着人考试,而发下来的试卷更让人吃惊。“我一看,竟然就是一份普通的高中语文试题,连一个成绩平平的高中生也难不住。”试卷答完后,考生们又每人写了一篇作文,就算考完了。
“本来考试时间就安排在下午5点半开始,晚上8点结束。我们耽误了一个小时,将近晚上9点才完成任务。”说起这次疯狂的考试,王猛觉得荒唐得很。
“文管专业与其他艺考专业不一样,考试内容太广了,我们有六七本厚厚的课本,光上课记的笔记就有好几本。考完试闲着的时候就再多复习一些。”王猛跟两位同学同行参加艺考。3个人有一个相同的感受:这将近20天,写文章都快写吐了!
每次考试要写好几篇或长或短的文章,有影评、有散文、有小说,还要雷打不动地写一篇作文。“开始还行,到后来脑子就麻木了,感觉把身体里的东西都掏空了,没有东西写了。越写越不知道自己写什么。现在一说到写文章,都要吐了。主要的原因还是休息不好,开始的时候还行,但是后来基本上隔一天考一次试,或者每天都要考一次。休息不好脑子根本不转!”
屈指算来,王猛前后共参加了16所学校的考试,累计行程一万多公里,花费近3万,终于考上了一所海滨城市的本科院校。“总算谢天谢地了!”他现在还觉得有些侥幸。
相比艺考,求学变得容易多了。好像没有学到多少东西,转眼4年的学习生活就结束了。但接下来的最大麻烦就是艺术毕业生求职太难。
“自己既不能文又不能武,一点特长都没有。”王猛显得后悔。他说,现在有实用技术的很好就业,但自己学的是文科;到报社电台网站去吧,一考试就比中文和新闻专业的落下一大截。他6个月跑了9个城市,参加了13个招聘会,向25个单位求职都没有成功。经过一个多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想通了;就到济南某宾馆干吧,这个宾馆前身是军队招待所,比较正规,给交“五险”。因为该宾馆规定:“新员工必须从基层岗位干起。”虽然自己是本科毕业生,但也得干端盘子洗碗的活儿。现在干了半年了,已经习惯了。
“不受磨难不成佛。磨难是最好的老师。我再也不会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了,更不会急功近利,专走捷径了。”站在记者面前的王猛,已经很淡定、很成熟。
王猛说——
我的老家在山东临沂。父亲是一位地质勘测技术员,长期在山区、湖区和老区跋涉,我读书基本上是流动式的,转学多少次,都记不太清了。所以,各门功课都没有学扎实。记得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只考了405分。
这是个专科成绩,在山东几乎与本科无缘。这一来引起了父母的重视,父亲面见班主任后,紧急召开家长会商量对策。父亲不容置疑地说:“专科毕业在地质系统再找人也安排不了。还是曲线救国吧——艺考文化成绩低,转学艺术吧。”
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第一步。我那是学艺术的料啊!我有的是力气,缺的是艺术细胞。唱歌几乎五音不全,画画基本不入门,我在老爸威逼下半路出家改学艺术,这不是赶着鸭子上架吗?在尝试美术和主持不行后,又改成文管。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喜欢学机械、学开车。从小我就喜欢汽车,我的小汽车玩具能装一麻袋。如果家长从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着想,就不会这样为难孩子了。
现在,艺考有些降温,但还是仍然有些家长不够理性,存在这样那样的想法。我说句掏心窝的话:没有天分和兴趣,千万别走艺考路。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