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 高考 > 聚焦高校自主招生联考 > 正文
羊城晚报记者 林世宁
回顾,中国高校自主招生十年,风格越来越像“小高考”,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实际选择权没有扩大……
自主招生在我国已经走入了第十个年头,从最初的高校“各自为战”,到后来的“抱团结盟”,社会对于自主招生的质疑从未停止。有评论认为,我国高校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正日益沦为高考的“附属品”,越来越像“小高考”。
1美好初衷都落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近日发表博客认为,回顾高校的自主招生操作,良好的初衷几乎一一落空。比如,高校称将为少数有特长的“偏才”提供进入大学的途径,可结果是,各高校看重的还是平时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高校称将推进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负担,可结果是,学生的负担反而越来越重,既要抓高考,又要准备自主招生,还得四处赶考;社会舆论和高校认为自主招生将促进高校招到合适自己的人才,可结果是高校对自招生采取完全相同的培养方式,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多大调整。
网友“二姐小瞳”也评论说:自主招生真是苦了学生。完全背离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的初衷,而是在高校抢夺生源的大战下给了学生更多的压力,而且对地域偏远的优秀学生实在不公平,实在又是一大可悲。还是高考吧,平等一点,学生备考也能专心一点。
2自主性极大削弱
学而思自主招生研究中心的邓杨在看了今年“北约”、“华约”的数学卷以后,无奈地说:“目前的自主招生,无论是选拔形式,优惠政策等,在当今的形势下越来越趋近于高考的一次预热。”
邓杨结合今年的数学试卷分析说,今年北约虽然保留了命题权,但阅卷权已经移交给考试院,造成的直接结果便是在数理化三科中均增加了选择题,减少了主观题的数量,北约的数学试卷也从习惯的5道大题变成了6道选择+3道大题的形式。“这样的转变无疑传递出一个信号: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自主招生的‘自主性’已经极大地遭到削弱。”邓杨认为。
3实质就是抢生源
熊丙奇认为,现行的自主招生并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真正的自主招生,学生拥有选择主导权,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学校,并被多所学校同时录取。
在熊丙奇看来,目前的自主招生政策根本不可能给“偏才”、“怪才”进入大学的路径。自主招生对试点高校来说,就是“抢生源”的手段,因为按照程序,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该校填报在A志愿(对于平行志愿)或者第一志愿(对于传统志愿),方可获得自主招生录取优惠。还有的地方要求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并确认的学生,必须填报该校,否则,将不能在第一轮投档中,被第一批院校录取,只能填报征求平行志愿。
很显然,高校给学生自主招生资格,就是事先“圈定学生”。
另外,由于每个学生最终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因此,自主招生并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校还是处于选择学生的强势地位。
4应能获多校录取
自主招生政策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回归初衷?熊丙奇提出了两种改革方案,一是基于社会化联考基础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社会化联考,与目前的联考完全不同,与学校没有绑定关系,不是搞结盟对抗。同时,不是与高考科目重复的学科考,而是学业水平测试。二是基于统一高考的高校自主招生,将高考作为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自主划定分数线,学生自主提出申请,每个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认为,高校的自主招生应该立足于自身办学改革,“现在中国的高校基本都是同一个面孔,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怎样去招特色考生。所以招来招去还是高考的标准”。
5应由第三方出题
对于自主招生高校的自主权大小,有网友评论认为:高校获得完全招生自主权之日就是中国教育完全腐败之时。
张敏强表示,自主招生不是毫无条件地放权给高校,教育部门应该设立一个基本的“学业能力测试”门槛,就像美国的SAT考试。考试命题评分应由第三方机构来完成,不能高校自己出题,自己招生。
熊丙奇则认为,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才能有效地避免招生腐败。“只有权力过分集中才容易滋生腐败,考生有充分选择权的环境自然会抑制腐败的生长。”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