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复旦大学(微博)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面试昨天结束。考生普遍反映教授和蔼可亲,但也表示,教授出题海阔天空、频频出人意料。
考题不再有标准答案,重点考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等,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一些考题疑似陷入了无聊的境地,这难免不是一种可悲的实践。
某教授在讲述了一个“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的故事后,询问考生: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英语和汉语有什么区别?这里面似乎有点区分语法的意图,但更像是牵强附会。还有面试教授问的是“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些考题,要么稀奇古怪,要么让人感觉根本不算问题。
如此考题,让笔者感到悲哀。一个人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看出这个人有怎样的学识水准。从这些题目中,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把无聊当有趣,把胡扯乱说当成逻辑思维训练的教授们。
现在复旦的一些教授,出了这些并不算佳的考题后,得到的不是批评,反而是喝彩。一些人认为,这就是思想创新啊!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且看看香港大学(微博)前几年的面试话题:老人越来越多,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这些考题,都不随便,出题者明显遵循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人的生存等出题路数。通过这些考题,可以考察出学生对社会的思考、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对比复旦与港大的考题,高下立判。
在涉及公共事务时,出题者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不应随意而为、没有标准。以“脑筋急转弯”的方式来选拔学生,这其实是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我们不能因为高考的题目过于严肃,就认为“无厘头”的题目可以让大众“眼前一亮”。(本报特约评论员 欧木华)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