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讯 我父亲是个新闻工作者,也许是受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就开始摆弄相机、学画画,一直到高中,我才开始系统地学习美术,可是我并不想考美院,我觉得影视的创作才是件更有意思的事情。
第一年艺考很是迷茫,我潜意识地认为自己应该学视听方向的专业,选专业的时候也是抱着广撒网的心态,动画、导演、摄影都尝试了。这一趟下来,基本没拿到几个合格证,倒是顺便报的摄影专业考过了,第一年我就拿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摄影专业全国第十。但怎想文化课竟拖了我的后腿,最终达到录取分数线。我总结了一下这段经历,发现自己的目标已经很明确:我就是要学摄影!
复读那年我开始用功读书,每天就是看书做题,认真背书,到最后连哪句话在哪一页我都知道。那段时间我每天坚持去画室画画,画得不多但是要保持熟练的感觉。渐渐地我把注意力转移出来,不能只是机械地画、机械地拍,而应学会思考。学艺术的人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要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从事创作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这样才会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年冬天,我只身来到北京参加艺考,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微博)的摄影系。虽然当时心里还没底,但还是决定在电影摄影专业一试身手。报名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拿了个001的考号,闲暇之余就和几个同考的哥们满大街地溜达,不经意用手机拍下的照片最后也就成为我的面试作品,个人觉得无需过分追求摄影器材的好坏,重要的是镜头后的影响意识。摄影初试没有面试,就是一张文艺综合卷,这简直就是大百科,一听可乐多少毫升?我怎么知道。其实它考的就是考生对生活的熟知程度,有的题更是考察你对影响的记忆和再现能力,例如默画天安门广场;有的是考察你的表达能力,例如给摄影系拟一条宣传广告词。专业知识不多,都是比较基础的,感觉相对轻松。二试还是笔试,看片写影片分析。那年考的是《云水谣》,我建议大家一边看片一边记录,不然看完了记不住可就太苦了。平时适当地看一些专业的影评也是有帮助的,但千万不要过多地分析画面和情节点,这样彻底没戏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还是跟着理论说感觉,那种感觉是你看完了片子最初形成的最真实的感受,不加矫饰的感情,然后在利用你的理论知识把它表达出来。当然一篇成功的影评还得关注细节、画面,行文的结构也很关键。一直到三试,我才开始觉得有些紧张。随着考试的推进,我才意识到,我离自己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也许是因为心里有了期待,我感觉三试并不顺利。面试首先是自我介绍,之后是老师提问,其实更多的是谈话和聊天,老师都爱跟学生漫无边际地去侃,但这种看似随意的谈话其实并不随意,自己揣摩一下老师真正想听的是什么,把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展现出来。
考完了北电我意犹未尽地返回了学校,一心背书做题。文化课一定要扎实,它是一个硬性标准没有半点水分。当时悬着的一颗心直到看到录取通知书才真正放了下来。
那年冬天,我第一次来到北电,看到主楼上写着“梦开始的地方”,而直到成为这里的一员,我才懂得这里是梦醒来的地方。(来源:艺想天开教育)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