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心理门诊:“后高考”比考前更难熬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3日 10:55   城市快报

  【闻心观察】

  在高考(微博)落下帷幕的那一刻,新一批学子的高中生涯宣告结束了。对这些“准大学生”来说,备考期间的紧张感虽然无需重温,但高考的结束却并不意味着彻底的身心放松。在“后高考”这段真空期内,尤其在分数尚不得而知的时候,很多考生及其家长(微博)都将面临前途未卜的心理重压。迷茫、担忧以及对高考失利的恐惧,成了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心病。想不到,考前那百日千日的苦都能熬过来,考后这十几天的等待却让人觉得无比漫长且苦不堪言。

  据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介绍,自6月8日高考结束后,服务平台热线电话的日接待量平均达到20人,几乎与考前持平,这个数字与平日的咨询人数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倍。青少年心理研究员东玉林表示,社会各界对于考前的心理辅导更为重视,但却疏忽了对考后真空期的心理辅导。在这一阶段,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建立强大的心理应对机制是不容忽视的。

  【“后高考”时期心理诊断】

  女儿高考后神情恍惚

  佩云,女,46岁,国企职工

  我和爱人的莫名焦虑,是从女儿思思考完试以后才开始的。思思的成绩一直很好,不隐晦地说,她心中的目标就是全国名校,且非数学专业不考。可这孩子这几天的举动却让我和她爸爸操碎了心!我们家比较特殊,小升初、初升高,她都免试,所以这次参加高考,我们两口子也是第一次见识这个场面。考试第一天,她从考场出来的时候一脸笑容,我们俩就跟着乐开了花!可第二天,她再出来的时候就沉着脸,话也不多。这让我和她爸爸的心都揪到了嗓子眼儿!等分数的这些天,我和她爸爸还得照例上班,可看思思那副恍惚的样子我们就不放心!这孩子整天就自己待在家里,睡觉都不知道拉帘闭户,两眼发直是常有的事,让我急得掉眼泪!那天我早退回家,正好听到她在自言自语,这才知道老师对她预估的成绩很没信心,而且预言孩子的考试结果会不理想!我真的很气愤!老师怎么能这样打击孩子呢!

  专家解析:要成功先接受失败

  在现有的教育机制下,家长和学校对优等生的教育虽然给予了格外的重视,但对孩子情商的培养却极少做到同步。思思从小一路坦途,免考进入重点初、高中,一直生活在优等生的光环之下。这造成了思思对所谓的“失败”二字缺乏理解,更不能正确接纳失败的现实。事实上,要做一个成功的人,接受失败是人生的第一课。作为思思的家长,本身就该拥有强健的“心理肌肉”,如果连家长的心理都崩溃了,那孩子的心理又如何健全呢?

  害怕失误会毁掉前途

  周轩,男,18岁,应届高考生

  等分数时,我心里特别难受,不踏实,茶不思饭不想!我预估不出自己的分数,就喜欢胡思乱想,尤其是考试时的各种细节,总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晚上睡觉,眼前也都是那些考试的场面,那些场面越是逼真,我心里就越恐慌!我这么担心害怕,是因为考试的时候,我似乎出了个小失误,我不知道这会不会影响我的总体成绩。第二天上午交答题卡的时候,我不小心用水笔划到了上面的一个空格!当时心里就有点没底,我怀疑这个失误会让识别的机器没法给我整张答题卡判分!这和用铅笔答错了顺序是一个意思!我总是担心,万一这一道痕迹导致我得了零分,那我岂不是连本科线都够不着了?我不敢和父母说这些细节,怕他们俩受不了!我和同学倒是说过,可同学除了叹息我不够走运之外,也没法给我别的安慰!眼看分数就要下来了,我心里更紧张了,失手划下的这一道,到底会不会毁了我的前途啊?

  专家解析:过分多虑是不自信

  周轩的问题,表面看是过分多虑,总是纠结于考试中的某些细节,但事实上,他这种纠结无非是对考试成绩和发挥状态不自信的表现。作为家长和考生,既然高考已经结束,对自己的考试结果就应该有一些思想上的预估。自寻烦恼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不如放松身心,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儿子减压狮子大张口

  赵芳,女,48岁,自营公司

  我和翔翔他爸爸都没有什么文化,儿子的学习我们帮不上忙,只能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翔翔的所有要求。其实从高中二年级开始,翔翔的状态就不是特别好,成绩也根本拿不出手。孩子的性格和他爸爸很像,是个倔脾气,而且还虚荣得要命!高考这段时间,我和他爸爸几乎想遍了所有的办法,出钱请名师当家教,翔翔要的东西我们也二话不说就给买,从苹果手机到iPad,一样都没落下。我们知道,翔翔考试压力大,他这么要东西,也是想缓解压力,我们做不到别的,只能无条件满足他这些物质条件。前几天,翔翔等分等得不耐烦,又开始跟我们提要求,说什么心里憋得难受,想学开车,要我们给他买一辆名牌轿车!我知道孩子等分心里难受,可他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让我们怎么满足?

  专家解析:考大学是孩子的事

  以物质为条件引诱孩子学习,这种方式早就被否定过无数次了,但翔翔的父母却以孩子苦恼没有发泄出口为理由,继续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这种方式只能说明其没有理智,并且存有想要替代孩子担负人生责任的妄想。事实上,学习、考大学,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家长无关,与物质无关。孩子不能认清这个事实情有可原,但家长倘若也犯一样的错误,只能让孩子误入歧途,引发其欲壑难填的恶果。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王垚懿  插图 米海兵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报考实用信息查询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选大学:  
试题查询: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