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人
今年,关于“高考[微博]状元”的炒作有点降温,转到了香港。如:港大录取了363个学生,其中21人是高考省市状元,比去年增加4个。炒“高考状元”,无非是炒大学,可以看出高考入学的一种新的走向。但是,这类消息对“状元”们日后的成才,并没有多大意义。
倒是一个问题值得研究:“高考状元”今何在?云南省教育厅长罗崇敏[微博]研究了1977年到2009年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发现:“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个结论,对崇拜高考状元的人兜头泼了一盆冷水。无独有偶,“高考状元研究”课题组专家赵德国,调查了自1952年至2011年全国范围内的1400名高考状元,调查结论跟前者不谋而合,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职场状元。当年高考中了状元的,离校投身社会后,大多湮没无闻。
缘何如此?道理并不复杂:“高考状元”为了追求高分,往往把精力用于解题、用于死记硬背。时间是一个常数,当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背书和解题时,不免顾此失彼,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必然大受限制。人的创造性、想象力、彩色思维,是培养一位顶尖人才所必具的品质。“高考状元”多数只有分数的优势,一旦走向社会,其死读书的短处就显出来了。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难以成为顶尖人才,便不是偶然的了。
个人在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全部在于智力,而在于个性、情绪智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考察一个人的真才实学,主要标尺是看他能不能做到活读书,能不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来解开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俄罗斯的知名导演斯坦尼说过:“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玩物。”许多“高考状元”正是如此。
当然,高分高能者也是大有人在。比如化学家侯德榜院士,当年考清华[微博]12门功课1200分满分,但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从读私塾到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此,对高考状元不可一概否定。
人的一生是多次博弈的过程,不要把“宝”全押在分数上。一个人的成才,机会多得很,看你是否能够及时抓住。
既然“高考状元”难成“职场状元”,我们就不必过于追求分数,不要把“高考状元”看得过重。分数是要的,学历也是个好东西,但过于看重分数、学历、考试名次,有时可能走向事情的反面。我们对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病和消极后果,应有进一步的清醒的认识。⑧6
●画中话
据8月12日《羊城晚报》报道,截至11日上午11时,浙江岱山县水库溃坝事故已造成11人死亡,27人受伤。媒体从当地村民处获悉,早在50天前,水库已经出现裂缝漏水,村民向当地政府反映了不止一次,但一直没人来修。⑧6 图/朱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