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兹全1911年生于山东菏泽。何家是当地的大户,但到他父亲时家境已近贫寒。由于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所以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宠爱,没吃过苦,也没挨过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因此养成了心地善良,不愿争斗的性格。
他的母亲是一个善良、慈祥而又随和的人,常常帮助邻里乡亲,从来不和人斗嘴闹气。何兹全说自己与世无争,与人为善,还有点软弱的性格多是受了母亲的影响。他的父亲生性刚烈,为人正派,这也影响到了何兹全。小学时,语文老师给他们讲“忠、孝、仁、义”,这些做人的道理在他的心灵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步入社会后,他的朋友各式各样,有跟着蒋介石去台湾的,也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而他的政治思想,为人处事等始终持中庸态度。他说:“我就是这种性格的人,进步,但不过激。”
关注北伐战争,走上史学研究之路
1926年末,少年懵懂的何兹全参加了国民党。他说:“当时自己对国民党、对政治理想以及对三民主义等没有太多的了解,但我从小就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非常关注国内形势和北伐军的胜利发展,北伐军胜利的消息常使我兴奋不已。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我加入了国民党。”对北伐战争等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他后来走上了历史学研究的道路。1931年,何兹全考入了北京大学(微博),先进政治系后转入历史系。
一辈子不忘情国家
大学毕业后,何兹全曾去日本留学(微博),不到一年就回国了。回国后他与友人合办了一个以乡村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刊物《教育短波》,艰难度日。他的老师傅斯年先生邀他回史语所,才使他重新做了学问。
1947年5月,何兹全来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何兹全面前有三条路:回祖国大陆;留在美国;去台湾。因为他的老师傅斯年先生以及史语所都已随国民党撤往台湾,连他的书籍等物品也都被带了过去。而他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学院已经取得了研究员的职位和待遇,可以轻松地留在美国。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国。他说,是“祖国”两字的神圣力量把我这游子召唤回来了。何兹全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数生来就是爱国的,关心政治的。我也是这样的人,无能而又爱国心不死……很想为国家为人民作点事……一辈子做学问,一辈子不忘情国家……自誉‘爱国一书生’”。
正是这一腔的爱国热血,使他在抗美援朝期间,毫不犹豫地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大约20两金子捐给了志愿军。多年来他和夫人生活简朴,从无奢华,却多次为灾区捐款,为贫困学生解囊。在他们金婚纪念日时,何兹全用笔给夫人画了几十个钻戒作为金婚礼物,他还风趣地说这才叫情谊无价。勇于坚持学术观点
毛泽东指出周秦以来中国就是封建社会,而何兹全却提出“汉魏封建说”。他说:“1934年我已有此认识。我认为中国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才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秦、汉是中国的古代社会,商、周是由部落、部落联盟,到国家、阶级社会的过渡时代,至多是早期国家时代。到了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候,我又发表了上述观点,也很提心吊胆,担心不定何时就会遭批判。实际上,这只是我的研究成果,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历史评定。我只能说我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接近历史的真实。”不过好在最终他并没有因此而遭批判。
何兹全对自己的学术评价是“贫乏”但“不浅薄”。他说:“比起老一代的学者来说,我们这一代人(指建国时三四十岁的人)历经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国共战争等,无时不在动乱中。比起我的老师傅斯年等人十几岁时就通背前四史、通背《十三经》那就差的太多了,所以我认为自己是贫乏的。”因“我较早地接受了辨证唯物史观的影响,对自己在学术上的评价是不浅薄。和我的同代人比起来,我的聪明、才智、读书都不如他们,但我的思想方法是辨证唯物史观,这就好比虽然我的武艺不如他们,但我的武器好,我用的是机关枪,它可以使我的战果不比别人差太多。所以我说自己不浅薄。”
何兹全自我评价在聪明才智上只能算是个中人,是中等之才,不是个有才华的人。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