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9月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微博)有准入条件。家长(微博)须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且是常住人口;学生本人要在该地上学;当地城市需要这个行业群体。北京称,正在研究具体方案。(见9月7日《北京晨报》)
初闻“随迁子女可以异地高考”的消息,多少在外务工的父母欣喜若狂、如释重负,人们为之奔走呼号十多年的高考藩篱,终于有了“破冰”的开局;但细听解读,三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准入条件”,犹如难以逾越的三道门槛,不免让众多外来务工者有“画饼”般的失落。
应该说,教育部为“异地高考”列出“拼家长”、“拼学生”、“拼运气”的苛刻条件,有其自身矛盾纠结的“两难”考量:既想打破异地不能高考的制度弊端,又恐失控为泛滥的“高考移民(微博)”,既要回应民众期待已久的如潮呼声,又不能不顾及城市居民的既得利益。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无疑折射出教育主管部门对推行高考制度改革开放不足、谨慎有余的复杂心理。
研究三个模糊而又苛刻的“准入条件”,笔者认为产生这种失落感不无道理。比如涉及“三稳定”的条件,什么算“稳定的工作”,是按工种,还是按企业、按区域,抑或是按城市?在资方强势的背景下,频繁跳槽求职的农民工,何来长期固定的“稳定”工作;而“稳定的住处”,是以有栖身之处算,还是以拥有固定房产计,如果是后者,农民工何以买得起?还有“稳定收入”、“各种保险”,外来工何曾不想拥有,能轻易办得到吗?最模糊的是“城市需要”,这明显把生杀大权交给了城市的管理者:说“需要”就需要,“不需要”你又如何,外来务工人员何以感知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艰难完成前“两拼”后,还需要在“城市需要”的考题中“拼”领导裁决的“运气”。
我们理解政府部门维护大局、平衡各方利益的苦衷,也赞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破题思路,但制定政策必须考虑多数人的利益与感受,如果政策门槛让少数人受益、多数人望尘莫及,势必招致同为外来人的相互攀比,从而诱发新的不公与失衡。既然异地高考是关乎教育公平、涉及亿万人群的大事,既然主管部门如此身陷纠结,举步维艰,何不更为广泛地开门问政,问计于民,把“异地高考”的话语权交给民众充分讨论,特别是倾听攸关自身权益的农民工群体的呼声。实施“异地高考”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革新工程,也是彰显公平、惠及民生的德政善举,迈出公平合理的“第一步”至关重要,但如何创造条件把好事办好才是问题的关键。⑧5
●画中话
“9月份,到高校看车展!”昨天,一则微博在武汉高校悄然“走红”。近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微博)新生报到现场,记者看到一辆挂着浙江籍牌照的房车从校内穿行。在该校新生停车场,大量宝马、奔驰、路虎等豪车停在那里,排量一个比一个大,车价也一个比一个贵。⑧5 图/朱慧卿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