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主选拔的原点 北大老师讲述遗憾事

2013年01月24日11: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这样一个孩子的故事,是我心中的遗憾,也是很多北大老师心中的遗憾。

  北大附中有个叫季逸超的孩子,中学期间就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表现出卓越天赋。高中三年级开始,他开发并发布了适用于苹果iPhone手机的猛犸浏览器,从设计到美工、开发、测试、运营等工作,全部独立完成。在2011年自主选拔过程中,这孩子获得多位北大计算机学科专家的高度评价,但当时,他的高考[微博]模拟考试成绩仅在北京一本线附近,按照当年制度要求,他没有办法进入北大。后来,他被另一所一本院校录取,但入学后不久便选择休学。就在2011年的“Macworld 数字世界亚洲博览会”上,凭借猛犸,季逸超获得了当晚最大奖Macworld Asia 2011 Award特等奖;2012年2月29日,《福布斯》中文版首次推出“中美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季逸超登上中国榜单。

  如何做到既保证公平又兼顾效率,这是目前高校自主选拔必须要审视与思考的问题。

  从2003年起,部分部属高校开始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至今已走过10年历程。10年探索,自主选拔打破了大一统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为高校招生注入了新鲜活力,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切实推动了中学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自主选拔在大一统的冰山上撕开一道口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高考录取分数的唯一性,为一部分综合素质优秀、学有所长,但不一定能在高考中发挥出色的学生,提供了一条进入理想大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同时,多种类型的招生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应试教育”的不利倾向,并为下一步国家招生考试制度的多元化改革探索了方向。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试点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如何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明确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总体要求,回归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原点,成为摆在政策制定者和高校招生工作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

  高考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是国家科学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自主选拔录取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决不能替代高考,对此,要在思想认识上统一。既在制度上确保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不偏离基本定位,同时适当探索高考后面试录取,既可以保证自主选拔不脱离高考的基础,也可使得高校在选拔人才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鼓励各高校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选拔机制和选拔程序也是重中之重。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核心是打破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桎梏,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而不是以考试成绩为基础进行录取,从而打破“唯分数论”的窠臼,改变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的现状。

  自主选拔录取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移植,只能依靠各试点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进行探索。探索的重点应当是按照本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建立个性化的公平选拔机制和选拔程序。要允许操作规范、有条件的高校先行先试,其他高校百花齐放,不搞一个模式。

  为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创造条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利益格局调整剧烈,社会心理复杂多变,民众诉求日益多元,使得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面临巨大的压力,也容易导致集体非理性的改革话语成为主流,从而使改革偏离科学正确的航道。应深入研究和科学阐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发展规律,逐步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拥护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为最终实现科学选拔人才的招生考试制度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