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自招考官:考生一开口培训班痕迹露馅

2013年03月12日15:11  新民晚报    

  昨晚,为期三天的2013年度复旦大学[微博]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面试落下帷幕。来自苏浙沪三地的1500余名考生,每人接受了75分钟的面谈,他们中的半数将获得本年度复旦预录取资格。  面试后有人过关,有人“落榜”,究竟依据何在?昨晚考试结束后,三名复旦考官就此问题接受记者采访。

  上海考生不知钟南山

  每名参与面试的教授均与学校签下了保密协议,在接受采访时不能公开姓名。一名理科教授透露,原先很多人以为,上海的学生知识面要广于来自苏浙地区的学生,但当他问“谁是钟南山”时,5名上海考生都说“不知道”;而另外几名苏、浙考生均知道钟南山的名字,还了解到钟南山近期在两会上关于PM2.5的提案。理科教授坦言:“上海的学生知识面需要扩大一点了。”

  另一名文科教授则表示,从综合能力看,上海学生整体不如苏浙学生,“很多上海的学生一回答问题,就看出来他们是进过培训班的。每回答一个问题,他总会看考官的反应,生怕回答得不对。”文科教授说,复旦需要的学生,首要条件是有独立的个性,回答问题时对错无碍大局,那种总希望能找到标准答案的学生,在面试中拿不到好成绩。

  学生要敢于质疑老师

  那么,什么样的考生得到了教授们的青睐呢?文科教授举了个例子,他问一名学生:“上课时,你会发现老师讲错吗?”学生答:“是的,而且有时错得不少。下课后,我会告诉他。”问:“你不错啊?敢指出老师的不对?”答:“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文科教授认为,这样有个性的学生,才是复旦需要的学生。

  医科教授问了许多考生“医患关系”的问题,多数考生回答时说医生该怎样重医德、患者应该怎样理解医生,唯独有名考生用独特的视野,从国家的医保政策、到医院的收入模式,进而来分析医患关系的成因,得到教授的重点推荐。医科教授认为,“解决医患关系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是看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知识面,还有看学生的视野有多宽。” 

  小发明赢得教授赞许

  理科教授介绍,有个同学做了自行车方面的小发明,带到了面试现场。教授问:“你怎么发明的?”学生这样回答:“我正好学了热学怎么换成声学,然后互换,自行车在骑的过程中,把骑的能量转化成声音‘自行车来了,请让我’,让自行车多一点安全系数。”理科教授说,虽然这名学生没有申请专利,但就中学生来讲,已经相当不错了。这样的学生,他可能不全面,但的确是复旦需要的人才。

  理科教授指出,美国有个学生设计了家庭用的核电站,可以供10万人用电,虽然这个东西永远不会去制造,但是至少他原理搞清楚了,工程、数学、物理、化学他都会,这种学生是我们要找出来的。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