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风雨十年:打破一考定终身

2013年04月23日10:24  京华时报 微博   

  转眼,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探索已经走过十个年头。从打破高考[微博]“一考定终身”的破冰之作,到“掐尖儿”、“小高考”的质疑,再到如今的定位清晰:选拔具有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人才,自主选拔正在逐渐实现其依托高考框架却又弥补高考不足的功能。

  □十年发展

  打破一考定终身建立多元录取体系

  2003年,教育部在22所高校首批启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当年招收不足两千人。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开始出现变化,学生们除了高考外,还拥有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进入大学的另一种途径。自此,我国高校招生也开始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在高考录取之外,拥有自主选拔录取、定向录取、保送录取等多种方式,考生有不同的升学渠道。截至2012年,试点高校已达90所,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累计公示自主选拔录取资格考生19.8万人,实际录取了10.7万人。 

  但是,一路走来,自主选拔录取面临着不少的质疑。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分析,其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试点工作定位出现偏差,热衷于争抢部分中学的学习尖子即所谓“掐尖儿”,未能充分体现高校学科专业特点和通过综合评价选拔人才的要求;第二,部分试点高校在自主选拔初试中组织较大规模的笔试,学生备考负担加重,社会上对自主选拔成为“小高考”的议论很多,认为这样背离了改革试点初衷,也可能引发考试安全问题;第三,信息公开、监督力度,考核选拔科学性、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明确选拔目标:学术特长和创新潜质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自主选拔录取的定位予以明确:自主选拔就是要着力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仅仅学业突出的学生”不再是自主选拔录取的生源主体。这份《指导意见》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十年探索的总结和提升,也将是未来自主招生考试变化的风向标。 

  面对“小高考”的质疑,教育部表示,自主招生时应注重以面试为主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确有必要进行相关学科笔试的高校,笔试科目原则上一门,不超过两门,主要考查考生学科特长基础,“凡是通过高考能够实现考查目的的,就没有必要通过自主考核再去做。” 

  同时,《指导意见》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专业和规模作出规范,要求学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合理确定专业,且录取计划不超过年度本科计划的5%,入选考生不超过自主选拔录取计划的2倍。教育部要求高校一定要转变人才选拔观念,不要为了“掐尖儿”一味追求数量。

  □十年成果

  教育部表态:开辟了自主录取的新路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日前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十年来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杜玉波表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一是初步探索确立了不惟高考分数的高校选才观念和标准,尝试用开放、多元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二是既讲自主又讲自律,探索了实现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三是选拔培养了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四是在坚持统一高考录取的基础上,开辟形成了“自主录取”的新路子。 

  通过高校自主选拔的学生入学后表现如何?杜玉波介绍,2007年、2011年教育部委托有关专家,就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两次大样本追踪、对比调查,结果显示自主选拔录取学生进入高校后在学业、科研、创新、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明显突出。

  高校调查:自招学生优于普通学生

  高校的调查数据也印证了教育部的追踪效果。近日,清华[微博]大学[微博]开展了“生源及发展质量调查”,调查通过对2004级首批自主招生学生到2008级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各方面表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比对发现:通过自主招生进入清华的学生在学术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发展潜力方面均超过普通高考学生。 

  在学术水平方面,通过自主招生入校的学生平均学分均明显高于普通高考学生。如果类比高考标准的满分750分体系,相当于通过自主招生入校的学生在大学四年间仍稳定地对普通高考进校生保有20分左右的优势。 

  在综合素质方面,调查以“综合奖学金”(清华学生可以获得的最高等级奖学金的统称)作为评价指标发现,通过自主招生入校的学生获得综合类奖学金的比例为29.4%,高于普通高考进校生10.7%。调查显示,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学生比普通高考进校生获得优质就业岗位及深造机会的概率分别高出71%和78%。 

  “通过自主招生入校的学生在入校后并没受到任何特殊照顾,这些对比结果完全是在入校后的自然成长环境下形成的。我们并不刻意强调学生是通过哪种升学渠道进入的清华。”清华招办主任于涵在介绍这些数据时强调。 

  于涵表示:10年来,清华已基本形成了基于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以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为选拔对象,以考生在高中期间的学业与综合表现为评价依据,以学科特长基础测试、综合素质面试结合学科专业面试以及体质测试为选拔手段,以“新百年计划”为创新突破点,以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的“清华自主选拔录取体系”。 

  同时,复旦大学[微博]的跟踪调查也发现,目前在复旦校园内,在学习绩点、社团活动、创新能力等各个领域最出类拔萃的那批学生,很多都来源于自主招生,他们的高考成绩低于复旦录取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自主招生的学生是适合复旦培养的。他们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均适合复旦的培养模式。”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十年变革

  考试科目瘦身评价标准细化

  在十年的自主招生探索中,教育部与各高校都在探索,各高校之间既有独立,又有联合。独立探索的是符合自己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自己学科建设的人才选拔之路,也通过联合借鉴其他兄弟高校的优秀做法。“华约”、“北约”以及“卓越”等自主选拔联盟的成立恰好印证了这一点,三大联盟自主选拔录取变革也是十年自主招生改革的最新形态和微观缩影。

  选拔定位多次调整

  梳理十年间对于自主选拔的政策文件可以发现,对于自主选拔录取的定位一直在调整。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要通过自主选拔录取,“切实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到了2011年,则变为“选拔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直到近日《指导意见》发布,将自主选拔录取的对象明确定位于“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规模也由大变小。之前,教育部规定自主选拔录取的人数“原则上占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考生人数较多且生源质量较好的高校可有所扩大”,但是,今年却规定“录取计划不超过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多所高校招办负责人认为,“明年自主选拔计划缩水已成必然趋势”。 

  招生规模从大到小考试打通文理

  十年来,自主选拔录取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都有重大改革。 

  从考试科目上看,今年,三大联盟都进行了瘦身。以“北约”为例,其初试科目由原先的五科调整为两科,分别是: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考数学、物理,文史类专业考语文、数学。同时打破文理科限制,允许文理科学生互选专业,最大限度地满足考生的专业兴趣。“华约”联考的初试环节也减为两门,笔试必考科目为“数学与逻辑”,“物理探究”与“阅读与表达”为二选一,总共两门。但并不规定文科考生必须要选择“阅读与表达”,理科考生必须选择“物理探究”。于涵介绍,其中有10%的初试考生选择了“阅读与表达”,从大学选材的角度,这样避免了“文理分科”。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