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新方案按“3+3”模式(图)

2015年01月31日14:45  扬子晚报 微博    收藏本文     
省政协委员、南京外国语学校校长邹正对高考方案提建议。 吴俊 摄省政协委员、南京外国语学校校长邹正对高考[微博]方案提建议。 吴俊 摄

  “高考总分应增加,选测科目以计分方式计入总成绩。”国家高考改革新方案于2014年9月公布,江苏高考新方案最迟2017年公布2020年实施,高考新方案的制定备受民众关注。省政协委员、南京外国语学校校长邹正昨天在江苏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联组讨论”中直奔主题,对江苏高考新方案制定提出五点建议。

  建议1

  增加高考总分,选测科目计分

  “江苏首批教育家培养工程中有12位高中校长,我们12位校长三年前对江苏08高考方案进行专门解读,就新高考方案提出‘金陵谏言’,今天我既代表教育2组,也代表12位高中校长发言。”邹正校长直言,高考新方案应多听听一线校长和老师的意见。

  “江苏现行高考方案总分按语数外三门计算,另外两门选测科目算等级,导致高考总分的分值不高,尤其和兄弟省份比分差大。”邹正说,刚开始不少高校弄不明白,“学生的总分怎么这么低?”总分过低后,造成某个分数段考生人数过多,拉不开差距,分数过度扁平。国家高考新方案提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分值不变,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邹正认为,增加高考总分应要把三门选测科目以分数的形式计入总成绩。

  现状:江苏高考总分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总分480分,两门选测科目以等级的形式计入总成绩。

  建议2

  取消“小高考”加分

  邹正认为2008高考方案中“小高考加分”政策应取消。学业水平考试属于“过关性”考试,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两者间没有必然联系。“希望能把过关性的学业水平考试交给学校,让学校按照课程安排组织考试。”邹正介绍说,高中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从国外来看,只要完成学习量,校长就有权力发毕业证。

  现状:江苏学业水平必测科目考试俗称“小高考”,有两次考试机会,高二考一次,高三还能补考一次。必测科目拿到4A高考中可以加5分,1A加1分。

  建议3

  选测科目每门80分计入总分

  “目前高考方案过多强调语数外,削弱理化生,这么多年下来,学生的理化生的水平有所下降,我们还担心假如不采取措施,对整个教师结构会产生影响。”邹正介绍说,南京市高中学校这几年没有再招过化学新老师,“再往下化学老师要断层了。” 邹正认为,适当增加选测科目的分值,比如选测科目每门分值以80分计入总分中。

  现状:理科考生必选物理,文科考生必选历史,另一门科目自选,两科均以等级的形式计入高考总成绩。

  建议4

  “统一高考”科目应保留5门

  有家长[微博]、老师提出,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统一高考”只要考语文、数学两科,其他科目应提早结束。“高考只考两门,表面上看减负了,其实不然。”高考科目如果过少,最后一到两个学期考生必然反复“刷课”。“统一高考保留5个科目比较合理,另外一门考生根据自身情况提前结束。”

  现状:江苏高考安排在6月,普通类考生需要考满五门。

  建议5

  高校录取看分数也看“评价”

  邹正介绍说,国内高校从公平、公正角度考虑,仅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在录取阶段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要改变过去为学生综合素质打等的情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是重过程性、写实性,老师的评价应和学生的个性结合,而不是泛泛而谈。”邹正建议。

  现状:江苏2008高考方案:学校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等,高考录取时作参考。

  领导回应

  江苏高考新方案“3+3”

  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回应,江苏高考新方案既要在国家的要求下,又要体现江苏特点,“国家高考改革新方案中的部分内容也借鉴了江苏08高考方案。”曹卫星明确,江苏高考新方案按照“3+3”模式,即语数外三门,另外三门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下一步我们抓紧研究,尽快出台高考方案,新方案既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又要利于人才的选拔。”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蕴琦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江苏高考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