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刚参加完2015年国际医学信息学与系统医学大[微博]会,苏州科技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的陈佳佳老师,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帮课题组研究生修改论文中,而此前她刚写完一篇论文投稿到SCI期刊。
两个月的假期对陈佳佳而言,似乎有些不够用,一边忙论文修改,另一边要准备迎接开学的课程评估。作为生物科学技术教研室副主任,在假期她还要参与研究制定2015级新生导师制培养方案。
“青椒”,是网络上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在苏州科技学院,像陈佳佳一样的“青椒”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面对如此大的基数,如何让这群教师放开手脚成长,关乎着学校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在苏州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志刚看来,“要让青年教师放开手脚,学校必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助推这些‘小先生’成长为‘大家’,让创新型人才竞相涌现。”
刚柔并济,为“青椒”打造展示舞台
2007年9月,鲍开恺如愿进入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成为了一名“教书匠”。因为喜欢文学、喜欢戏曲,还只是助教的鲍老师向学院申请开了一门“中国古典戏曲”选修课,在达到20人的最低要求后,学院慷慨地给了这位“青椒”一个舞台。
如今,鲍老师的选修课堂堂爆满,学生数已从最初的21人变成了150多人,这门课程也在开课第二年就“升级”为专业平台课。去年,该课还被作为唯一一部作品代表学校去申报教育部精品视频课,“如果不是刚进校就站上讲台,或许我的成长并不能这么快”,鲍开恺话语中满是欣慰和感恩。
除了让青年教师有机会教有所长,学校还为每一位“青椒”打造起展现自我的舞台。自2001年起,学校每2年一届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就要求所有青年教师必须参加,苏州科技学院教务处处长吴红耘说到,“通过竞赛的形式,吸引青年教师去琢磨教学,最终得益的还是老师和学生。现在,这已经成为学校最热门的赛事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竞赛堪称“赛制复杂”,评委组就有学生代表、督导教师、资深教授和教学行家,评的也不是指定的一堂课,而是随堂去听,还得看教案、教学设计,考验的是“青椒”全面的教学能力。
如果说竞赛名次只是教师生涯的“锦上添花”,那《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办法》就是硬碰硬的指标了,学校用详尽细致的25个观测点给“青椒”打出等第,而这将直接影响评优和职称晋升等。
站好讲台,教学与科研两条腿走路
在苏州科技学院,有一群花甲之年的老教授,经常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走进教室,静静地坐在后排听课、记录,这批平均年龄近65岁、平均教龄超过30年的资深教授们,是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组的成员。他们听过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课,也见证了每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
说起这群督导,已经工作9年的陈佳佳老师仍记忆犹新,“那是我的一门科技专业英语课,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的教授徐项桂在听完后丝毫‘不留情面’的批评我内容错误,应该是讲授如何把英语应用到生物课,而我上成了一门生物的双语课。”
“刚进校的老师往往有着高学历,却不知道如何‘传道授业’,因为在硕士、博士阶段是没有师范专业的。”吴红耘告诉记者。为了让“青椒”站好讲台,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推出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系列活动,邀请如香港大学[微博]首席研究员张伟远博士等国内外专家,从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技巧等多方面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同时,学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豪华”导师团。在数理学院,通过分化研究方向组成不同团队,由1-2名资深教授、2-3名骨干教师带4-6名青年教师,集齐“老中青”三代。
对“青椒”来说,要站稳讲台,还得教学和科研两条腿齐头并进。学校实施“名校名师工程”,鼓励青年教师“拜名师、访名校”。2011-2014年,数理学院郝翔老师先后加入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微博]物理系博士后工作站的973团队,并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给出了发表SCI和EI论文30余篇的“答卷”,被评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据了解,近三年学校申报和获批的国家级科研项目青年教师占50%以上,环境学院的李大鹏老师近5年3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洪堡学者”姚金雷等多名年轻教师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走出书斋,国际化视角育应用型教师
7月13日,暑假伊始,苏州科技学院的24名教师就开始了在英国南威尔士大学近两个月的研修之旅,其中90%是青年教师,他们将进行语言和现代化教学技能的学习,并且最后由南威尔士大学进行考察。
2011年起,学校推进“国际化培训行动”,推荐和鼓励青年教师申请国家和省级境外研修项目,启动了为期6个月的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外语师资培训计划和优秀教师暑期海外培训。目前,青年教师中具有3个月以上国(境)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达40%左右。吴红耘透露,今年学校的人才培养国际化专项资金比去年翻了一倍。
作为江苏省首批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境外研修的成员之一,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学归来的李大鹏老师收获颇丰,“过去的科研思路往往注重小细节,再往大的方向推,而国外则是先把宏观的问题解决,然后去完善小的方面。”正是在这种科研精神的启发下,李大鹏老师在国外完成研究项目的同时,从类比角度提出了适合本土国情的研究思路,成功申报了80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他看来,一年的国外研修经历使得“心更大了”。
除了让老师“开眼看世界”,苏州科技学院院长江涌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期望:“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老师首先要具备应用型技能,把老师从书斋‘赶’出去,从实践中汲取教学的营养。”
今年2月,建筑学院副院长胡莹和陈渝老师带着4名建筑学专业学生,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完成联合教学工作坊最后的设计、评图、展览,与近10位国内外建筑“大咖”对话《苏州怡园历史街区更新城市及建筑设计》。
“国内外建筑设计的不同视角给我很大触动,我们注重的是物质空间的东西,对建筑本体以外的关注很少,而国外的设计概念性、人文性很强,会关注社会经济、不同阶层人的关系。”胡莹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建筑专业学生的推荐书单里新增了社会学书籍。
不仅如此,6月初,建筑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建造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椅子”、“搭房子”。胡莹告诉记者,“联合教学中我们发现国外很重视建造的环节”,这要求学生不再是天马行空的设计,还要考虑建造技术、形式以及不同材料的性能等,“建造考验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水平,应用型人才需要这样的第二课堂。”(苏州科技学院供稿)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