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学子应当自觉抵制社会陋习,但实际上一些大学生已将这些陋习或潜规则带入校园生活,并成为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方式、立身社会的生存法则,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12月8日,“大连交通大学唐老师致所有学生的一封信”在网上流传,信是通过投影仪放出的。信中称,教《软件工程实践》课的唐老师接到一名女学生的电话,对方请求他接受钱款以便让其及格,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唐老师无比愤怒。在信中,唐老师怒斥学生不要拿钱践踏他的尊严。
唐老师在信中表达着他的愤怒,围观者从这愤怒中感受着一丝欣慰,欣慰于唐老师恪守了为师者的底线。“我有我的原则,你把钱甩给我,你把我当什么了”?恪守为师之道,怒斥学生混乱的是非观,不该是唐老师一个人的原则。说白了,这是为师者的底线,也是做人的底线。
更值得探讨的是,这名学生“送钱求及格”的底气从何而来。这些年,高校的学风问题一直是舆论场里的热门话题。高校学风好坏,从大学课堂日新月异的“点名术”便可窥见一斑。从雷达点名、拍照签到到电脑摇号、扫码上课,课堂“点名术”更新换代,只为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大学里,学生逃课的情况较为普遍,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老师的“拴”与学生的“逃”不断博弈,这其中固然有课程设置不合理、老师讲课枯燥无味等因素,但学生的个人选择恐怕是更为主观的因素。对于 那些对各种门类、各种气质、各种层次的信息都有天然的好奇和敏感的人来说,大概是舍不得逃课的,因为他们有求知的欲望。
可是,求知欲似乎已成很多高校学子的奢侈品,“不求高分但求及格”的散漫学风在不少高校存在。很难相信,“送钱求及格”的学生,是学习刻苦的学生。若进一步剖析“不求高分但求及格”的心理动因,恐怕又与我们长期浸染的教育环境有关。中学时埋头苦读废寝忘食,多半是为了考上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之后要干什么,很少有学生会认真考虑。有时候甚至连老师都会说,“坚持坚持,等上了大学你们就可以轻松了”。所以,很多学生从踏进大学的那一刻起,便真的放松了。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严进宽出”模式,进一步放纵了学生。
平时混日子,考试搞突击,60分万岁,真挂科了就千方百计求老师放一条生路,这在高校应当并不鲜见。唐老师信中“送钱求及格”的刺眼之处在于,学生对“送钱”这种举动毫无耻感,“用钱摆平一切”的畸形价值观似已形成。按说,年轻学子应当自觉抵制社会陋习,但实际上一些大学生已将这些陋习或潜规则带入校园生活,并成为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方式、立身社会的生存法则,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尽管说,“送钱求及格”的背后,需要“补课”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没必要为一个自觉沾染不良习性的学生开脱。从这个角度看,唐老师的怒斥,不失为一次及时的棒喝。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