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原泸州医学院更名四川医科大学引发了高校校名之争,并持续了长达半年之久。四川大学还就此依法向教育部提出行政复议申请。7个月后, 原泸州医学院再次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但又遭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强烈反对。西南医院发布声明,要求四川省“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不当更名行为,并已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更名行政复议。
7个月内,教育部两次批准泸州医学院改名,两次遭反对,如此悲催。
事件回顾
2015年4月28日
教育部曾发文“教发函[2015]66号”(以下简称“66号文”),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这一更名遭到四川大学师生尤其是川大华西医院强烈反对。此后,教育部专程派员前往四川大学听取意见。
2015年7月28日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举行新闻沟通会,向媒体通报称,教育部正式受理了四川大学反对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行政复议申请。
2016年1月26日
教育部官网发布的“教发函[2015]144号”(以下简称“144号文”)显示,教育部同意四川医科大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2016年1月26日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通过官网发布声明,要求四川省“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不当更名行为,并已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更名行政复议。
各方态度
四川大学:只要不叫川医就可以
“66号文”遭到了四川大学官方及校友的强力反对。校友们认为,四川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容易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的简称 “川医”相混淆。校友们在一封公开信中说,“川医”在中国乃至国际上已作为一个杰出的医学品牌深入人心,不能随意更改或替代。
四川大学官方也以文件的形式向教育部重申了校方的立场。2015年6月,川大常务副校长李虹签发的一份文件明确表示,四川大学不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恳请教育部认真倾听川大广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的意见,作出更加谨慎的决定”。
对此,教育部和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部曾专程派员前往四川大学,听取意见。针对川大的行政复议申请,2015年7月28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举行新闻沟通会,向媒体通报称,教育部正式受理了四川大学反对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行政复议申请。
西南医院:坚决反对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有评论认为,教育部“144号文”回应了川大及其校友的诉求,也给了四川医科大学一个更“大气”的校名——西南医科大学,是一个折中方案。但1月26日,西南医院通过官网发布声明,要求四川省“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的行为,并已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更名行政复议。这则措辞强硬的声明,对教育部最新的决定表示反对。
以下是西南医院官方声明书(摘录):
西南医院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国民政府中央医院”,1950年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命名西南医院,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临床医学院。
“西 南医院”及其系列称谓已获得国家商标注册,并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驰名中外,西南医院享有完全的法律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反不正当 竞争法》之规定,任何法人单位和个人采用与之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导致混淆或误导公众,致使驰名商标注册人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行为,都是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 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院坚决反对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并已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更名行政复议。
我院要求四川省“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停止对我院权益的继续侵害。
我院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维护我院相关权益的权利。
泸州医学院:放完寒假再说
重庆晚报记者尝试联系泸医,记者拨打官网上联系电话,工作人员告诉称:“对于这件事,现在我们没什么说的。领导放假了,也不方便给电话,领导也没回应过,如果真需要采访,那就等我们放完寒假再打过来吧。”
教育部:将完善学校名称使用相关规定
针对原泸州医学院更名四川医科大学引发高校校名之争的事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26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完善学校名称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防止引发高校校名冲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学校更名情况逐渐增多,类型呈现多样。一是办学层次调整引起的更名;二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办学水平提升引起的部分学院更名大学;三是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脱钩,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产生的更名。“目前确实存在少数高校盲目追求升格和更名大学,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弱化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说,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正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政策引导,推进评估监督,实行分类管理等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完善高校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同时将要求省 级政府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在拟申报学校名称使用等方面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避免引发争议。
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改名不能太功利
人民日报21日发表评论《改名不能太功利》,称泸医改名为“一次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的改名”。
人民日报认为,泸医这次改名自然是让自己上了一个档次。这并不是这所大学近期第一次改名。从泸州到四川,再到西南,从学院到大学,不到1年时间,这所大学的“江湖地位”似乎一连翻了好几个跟头,而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正在于此——校名改了,学校真的就跨越式发展了吗?
近些年来,改校名一直是国内不少高校十分热衷的事。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至少有18所高校申请改名,大多从学院更名为大学。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 国内有257所高校更名。隐藏在国内高校改名背后的“潜规则”,实际昭示着一些高校对功利的蠢蠢欲动:一方面,高校名称的“升级”,很可能意味着获得更多 的教育资源,甚至连高校领导的行政级别也将获得升迁。另一方面,“高大上”的校名,更有利于高校的招生与宣传。
京华时报(微博):学校如此看重名分,是喜是忧
三所医科高校都如此看重名分,亦喜亦忧。喜的是,川大及华西医院(川医)、第三军医大学及西南医院,都倍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术成就和品牌荣誉;忧的是,三所高校及其附院都太看重自己的名分。“川医”及“三军医”的诉求与行动,都略显斤斤计较乃至牵强;“泸医”呢,看上去则有些咄咄逼人,“野心”更是越来越大,且还意外获利,借坡下驴,顺势上位。
中国的大学重名分、重级别,跟几十年来养成的官本位意识有关,跟大学的行政化管理有 关,跟教育资源分配体制有关;某种程度上说,也跟一些高校领导缺乏自信、疏于学术与研究管理有关。他们热衷于争资金、买地皮、建高楼、扩规模,热衷于挣钱、变现、跑部、攀附。他们如此忙乎,花太多的精力去提升学校和自己的行政级别,争取更多的行政资源,哪里还有余力去提升学校的学术与研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