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长期默默无闻的二本大学,能诞生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绝非偶然
解码“一飞冲天”的河北科大
●在河北科大,优秀青年人才可以不愁评职称等“琐事”,“直接推荐”即可
●在河北科大,校园文化“和谐而有活力”,“用大尺子量人断是非”是人才引进的创新思路
●在河北科大,虽然没有高级职称评审权,但对优秀人才可实行“低职高聘”,给予校聘重点三级岗教授津贴
●在河北科大,教授们可以畅所欲言,校领导即便知道自己被“黑”也从不干预
●在河北科大,对科研人才一直在“下血本”,一直用“真金白银”扶持科研创新团队和杰出人才,每年投入1000万元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齐雷杰 马倩 孔维一
非国际一流知名高校,甚至在国内也名不见经传;非知名高校教授,在新闻媒体上长期默默无闻;没有显赫的行政职务,只是高校里众多的年轻副教授之一,十年来“蜗居”简陋的实验室,却能创造出全球学术界热议的一流科研创新成果……
这些“奇迹”,为什么会诞生在河北科技大学和韩春雨的“小作坊”里?
今年5月2日,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后,河北科大和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韩春雨,迅速成为万众瞩目的新晋“网红”。
这项成果是首个“中国创造”的尖端生物技术,打破了国外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垄断,研究水平可比肩国际一流大学同领域。《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 克·坎贝尔评论说:“虽然这项新技术还处于初期,但有一些理由让我们相信它与现在普遍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相比有多种优势,特别是在更精准的 基因编辑方面。”
业内专家表示,这一技术可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精准基因改造,以及乙肝、艾滋病或者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在人类血液、器官的编辑和再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医药、农业、畜牧等产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十年未有重要科研成果,也未被学校“扫地出门”
一项世界级科研成果却诞生在一所省级高校的“小作坊”式实验室里,令很多人好奇。曾似乎“名不见经传”的河北科大,到底是所什么样的学校?
尽管河北科技大学在全国并不知名,只是河北省二本高校,但在韩春雨看来,河北科大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骨干大学,正在崛起。2006年作 为人才被河北科大引进后,韩春雨长达十年未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他坦言,虽然自己内心也曾有压力,因为“在有的高校,我可能早就被扫地出门了”,但学校并未 在论文数量上对他施压过多,反而让他安静地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尝试。
正是因为学校重视科研、环境宽松,韩春雨才能十年来心无旁骛地泡在实验室里钻研。
“韩春雨团队取得今天的骄人成果,与他本人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家品质分不开,同时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高等教育改革发挥的作用。”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计卫舸说,“另外好的校风也很重要。”
河北科大“宽宏、积极”的校风,得益于2006年起展开的“和谐而有活力”等文化建设实践。
“这有利于新思路、新观念的萌发与激荡,有利于各类有用之才尽情成长。”计卫舸认为。学校师生自主设计的蓝色校标,以DNA双螺旋为设计基点, 整合了DNA、山水、人等设计元素,展现了河北科大的文化特质。“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爱 因斯坦”。漫步在河北科大校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处处铭言牌于无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用大尺子量人断是非”,河北科大人才引进的创新思路,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科研活力。十年间,到校科研经费翻了五倍,2014年 到校科研经费突破1亿,实现历史性飞跃。在校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五年内赢取六项国际大奖。2014年6月,在英国国际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大赛上,河 北科大航模队在来自英国、德国、中国的46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赢得桂冠。
其实,河北科大的“牛人”远不止韩春雨一个。今年2月,化学教授王德松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就获得河北省2015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通过对二氧 化钛基的杂化改性,该团队制备出高性能的可见光催化剂,能够在太阳光或普通可见光的作用下,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或部分无机污染物,达到高效净化环境的目 的。
近五年,河北科大光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课题就有70多项,还有其他纵横向课题2000项,其中获省部级奖励81项。
作为“河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和“河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单位”,河北科大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266项,在中国大学评价专利技术转让百强中,排名第58位。
作为同行,武汉大学(微博)哲学学院副教授杨云飞在微博上表示:“一个一线教师的唯一感受:关键要有一个不折腾的体制!让教师们可以安心驻扎在实验室,静心安放下一张书桌,热心上好每一堂课,这就够了。为此,要赞扬一下河北科技大学,至少,能允许一个普通教师十年磨一剑。”
副教授享受正教授津贴,拥有180平方米“奢华”实验室
与电视新闻里、美国电影里一尘不染、“高大上”的生物技术研究机构相比,韩春雨的实验室看起来有点简陋寒酸。但他却表示,内行人士一看就知道,这个实验室完全够用了。而且,“副教授拥有180平方米的专用实验室,这在全国高校也并不多见,足见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事实上,河北科大对科研人才一直在“下血本”。韩春雨作为人才被引进后,学校就为他安排了130多平方米的住房。在经费支持上,学校对科研创新 团队和杰出人才也舍得花钱。2007年,韩春雨作为杰出引进人才获得学校第一批资助研究经费三万元、特别资助设备费25万元,购置了荧光倒置显微镜,开展 了一个新的alpha-N Catenin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和功能研究,基于这些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7万元,学校还等额配套资助 了17万元。
2011年,韩春雨再次获得学校学科建设项目杰出青年重点资助研究经费15万元。学校建成河北省药物分子化学实验室后,韩春雨得到了面积达180平方米的专用实验室。
多年来,河北科大一直用“真金白银”扶持科研创新团队和杰出人才,每年投入1000万元,依托学科建设项目培养创新团队和杰出青年。2006 年,学校制定出台《学科建设项目申报和管理办法》,资助了十个创新团队、19名杰出青年;2007年资助了八名杰出青年,17名杰出引进人才。2011年 出台《河北科技大学第二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遴选工作办法》,评审遴选出12个创新团队、30名杰出青年进行资助。
在河北科技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可以不愁评职称等“琐事”。该校一位老师说,学校在职称评审推荐中,创新性地加入了“直接推荐”条件。满足职称推 荐基本条件后,只要具备教学或科研直接推荐条件的,均可不占用学院指标进行申报。2015年,“直接推荐”名额占到总指标的15%,一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 而出。
虽然河北科大没有高级职称评审权,但却对韩春雨等老师实行“低职高聘”,给予校聘重点三级岗教授津贴。目前,学校共设立校聘三级岗66个,其中33人都是只具有副教授或讲师职称的低职高聘人员,占到了职数一半。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刘艳对媒体表示:“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确实需要反思自己到底要什么,如果是以价值为考量,就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刘艳认 为,评判一个人才,不仅在于他曾经做过什么,还在于他能否留下科研创新的种子,并能把这粒种子抚育成参天大树。“韩春雨这样的人就能还给高校一片森林。”
“和谐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让创新人才尽情成长
韩春雨的成功看似幸运,也有一定的必然因素,优秀的学术能力是他日后获取成功的基础。他说自己并非“野鸡大学”的“草根科学家”:他师出名门, 师从中国科学院强伯勤院士,受到很好的专业训练和学术熏陶,培养了较强的科研能力。攻读博士学位时,他便接触到如火如荼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是当时世界科 技的最前沿。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发表在《核酸研究》期刊上,今天来看也仍具较高水准。
在研究出NgAgo-gDNA技术前,韩春雨曾有过两次失败的研究经历:此前,韩春雨团队走的是“跟随”科研之路,但研究中途人家提前发表了论文,让他“白干了”。
然而,这些挫败并未使韩春雨气馁,反而让他找到正确的学术路径。意识到一味“跟随”的不可行之后,他果断决定另辟蹊径——决心要做原创,且要比国外同行更聪明更原创,实现弯道超车。两年多的时间,他终于做出了国际一流的原创性成果。
如今,连学校门卫都知道,这个小院里诞生了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甚至比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技术CRISPR-Cas9还要牛。一些青年学子走过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时,都会看看学院大门,七嘴八舌评论一番。
河北科大校友@没事出门遛大萌在微博上说:“河北科大作为母校,有两点是我了解过、求学过的学校都不曾有的,一是对学生的尊重,虽然学校不是经 费大户,但还是在物质上为学生尽最大努力提供最好的,而且这是学校管理者自上至下的态度。二是学校宽松的言论氛围,教授们可以畅所欲言,校领导即便知道自 己被黑也从不干预,这一点太难得了。”
近日,河北科技大学还兴起一股“学习春雨”的风潮。校园内挂起一条以网络语言写成的横幅:“科大精神顶呱呱,学习春雨你我他,一起努力么么哒,学风建设棒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