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都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以看出这次高考改革的力度不小,考试科目、英语考试次数、高校录取方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我自己当然也是高考改革的拥趸,因为说起来,我也是高考改革的受益者。我们那时新课标的文综考试的考题很多都是理解分析类的,甚至还会牵涉到古文知识。我虽然记忆力一般,但是可能因为看过一点杂书,理解力还算不错。所以即便我连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都背不全,但是在相关考题上却也不会得分太低。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套新方案提出后,社会往往马上就能反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试套路。当年我们在得知高考英语不考听力后,英语老师甚至连发音都不好好教了。害得我在大学加入青年英语沙龙后,见人就尴尬地说“pardon”。我也是那时候才发现,我周围的大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差到了哪种程度。一场英语演讲比赛,一个班能参加的人寥寥无几。我们协会也因为提供口语培训盛极一时,大清早去教学楼,必见一群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会员扯着嗓子练音标。不知情者,会以为自己遇见了一群发情的母狒狒。
这次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给了学生们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在副科中选考三门,而不必纠结于文理分科。但是这种自主权会不会在实际应用中被见招拆招,还不得而知。根据上海先行的类似改革经验,物理是在大学专业中覆盖面最广的,所以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甚至将这种“自选题”变成了“必选题”。
除此之外,选考三门需要完善的走班制度的支持。但是目前大部分高中教学资源有限,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高中,学生们做出选择之后,必然会造成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我读大学的时候,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扎堆选某课,专门搞出什么抢选的幺蛾子。这种情况下,有无电脑和网速甚至成了决定性因素。这种自己造成的“手慢无”,也不好找学校理论,可谓高明。那么有的高中会不会也“致敬”这种做法呢?目前也同样是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