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第一课:从“选分”到“选人”的过渡(2)

新高考第一课:从“选分”到“选人”的过渡(2)
2018年09月07日 17:10 新浪教育 微博

  新浪会客厅:您在研究中关注到大家在选科的时候,有关兴趣、爱好、优势的因素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新浪教育也是在新高考政策出来以后,一直在关注这些现象。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一些学生,接下来我们跟网友一起来看一个小小的短片,看看当学生如果说遇到新高考选科的情况,他们到底会怎么选。

  (视频)

  新浪会客厅:我们从短片中可以看到:大家在选科的时候,如果你先问大家会选什么,他脱口而出的是兴趣。但是如果谈论到高考或者是升学这样一个因素,大家其实在经过一个稍微理性的思考,可能说弃选比较难的科目,会选择相对容易得分的科目。对这种现象,您会怎么来看?

  潘昆峰:趋利避害是一个正常的选择,经济学假设人是一个理性人:每个人都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我当然选择我最喜欢看的:比如我拿一本书,现在没有时间的压力,我想看哪本就看哪本。但是我要考试,我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怎么办?我可能就比较功利一些。功利不见得是一个贬义词,但这是一个人选择的常情。

  我觉得不能用道德评价应该怎么选和不应该怎么选,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制度会让人们怎么选。如果制度没有足够的激励让人去选择一个喜欢的学科,那大家会自然选择去拿高分。毕竟高考在中国太重要了,从科举开始,中国就是一个考试大国。

  高考是实现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代际的传承、代际的流动很多时候是通过高考、教育实现的。在面临这么一个强大压力的时候,为了考高分,会有这样的选择,我也很理解。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方法去引导、促进、激励他们,更好地做出正确选择。这个正确的选择,不光是对自己正确的选择,也是对整个国家民族和整个未来的正确选择。

  新浪会客厅:我们知道这次高考变革还有一个变化是等级赋分制。有这样一个现象,考生选择不同的科目,但是有同样的分值,但是有的科目容易拿高分,有的科目不太容易拿高分。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个现象?

  潘昆峰:新高考改革后,最终显示在高考成绩单上的选考科目分数将不是考生的卷面分数,而是按照分数排名的百分比折算的成绩。

  浙江和北京是五档21级,上海是五档11级,最低40分,最高100分,每3分一档。整个人群中前1%的人是100分,考2%-3%的人群,这部分是97分,依此类推。赋分很好地解决了科目之间分数可比性的问题,同时带来考生趋利避害的现象。

  假设选考是一场赛跑,跑得快不快相当于原始分,第几名相当于等级分。考生选择某些科目,相当于和苏炳添这样的实力选手分到一组,即使跑得再快,也不会拿到好的名次。

  事实上,6个学科的选手的强弱常常是不同的,物理是选科的选手最强的一科,竞争压力最大;而相对来说,政治、历史的选科的人,整个语数外的成绩相对低一些,因此相对好得分一些。对于一个考生来说,选择某个学科能拿到100分,但是选高手云集的物理只能拿到70分,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

  新浪会客厅:这样一种情况下,考生该如何结合自身的兴趣还有科目的得分难易情况进行组合,什么样的组合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潘昆峰:怎么样的组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还是建议不要直接从功利化的角度考量这个事情。进入一个自主定制时代,考生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生想往哪儿走,这是你的大志。

  王阳明先生讲“志不立,天下无成之事”。你的大志在哪儿?这个应该是你的愿望:你想上什么样的学校、读什么样的专业、将来做什么样的工作?往下之后才能想“选什么样的科能满足它”,以及“我的科目组合怎么样才能让我上到心仪的学校”。是这样一种链条,在这样一种链条下,并不是简简单单功利的角度选物化生或其他科目。

  新浪会客厅:从更长远、更高的角度看当下我们应该怎么破这一关。

  潘昆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必须把自己的大战略想清楚,再去想我的选科怎么符合我的大战略。当然,从实际的角度看,去年上海、浙江考生选科的情况,绝大多数打破了文理分科。出现比较多选科的组合,像物理、化学、历史,上海有物理、地理、化学或者是物理、地理、生物;考生选择相对比较少的是跟政治有关的组合。考生物理选得多,是因为高校在这里面承担重要的角色,因为高校的每个专业有对专业选考的要求,选择物理可以满足91%以上的高校。

  新浪会客厅:几乎所有科目。

  潘昆峰:几乎所有科目。所以你在考虑选科组合的时候,要看看高校提出选考的要求,选哪个科能够满足最多的要求,就是你这个学科价值最大化。

  简单地说,先考虑要不要考物理,其实物理跟其它科在新高考里是完完全全截然分开的两种类型。其它学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要求。如果不选物理,从个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讲,是不是要在中学对理科有所掌握,要不要考虑学化学或者生物,大概这样一个模式会比较清晰一些。

  因为新高考带来的一个风险在于,它使得原有的文理分科打破以后,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可能是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这个趋势事实上从国外发达国家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为什么?

  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上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学理科的意愿在逐步降低,美国已经是这样的情况。从教育部的教育统计公报来看,2000至2010年,全国选理科的比例从将近70%下降了10个百分点,最近几年也是在不断地下降。我们课题组在2015年发现,从中西部某一个省的高考的数据来看,选择理科的考生已经到60%以下了。在新高考出现之后,选择传统意义的理科,物理、化学、生物的比例进一步下降,会不会对未来的人才培养造成很大的影响,显然是会的。所以,对学生来讲要考虑自己的发展,也要考虑整个学科,学了这个会对未来带来什么样长远的影响。

  新浪会客厅:还是回到当前新高考制度的设计对学生长远发展、自我长远规划眼光的引导,就是说一定要放长远的眼光来看,不能只看当前的这样一个事情。

  潘昆峰:对。

  新浪会客厅:刚刚您提到当前理科选考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对理科STEM人才的需求依然是非常巨大的,就业缺口也是非常大的。学生们思考的不仅仅是当前如何迈过高考这一关。高考已经不再是说对人生起百分之百决定作用的转折了。

  潘昆峰:是的,你说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的教育如何去遵循这样一种变化,特别是学生在选科的时候,可以说我选的任何的学科,我学的任何的东西,在将来十年甚至五年可能都没有太大作用,课题组也好,我也好,一直在强调理科非常重要,国家也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在中学强化性的训练,从学术上来看,强化性的训练会对你未来带来很大的影响。根据美国的研究,中学阶段参与高强度STEM学科的学生,会对未来的大学以及工作带来很大正面的影响。从我们课题组研究的结论来看,中学学理科的学生,在大学阶段,即使学文科,都不差于甚至更好于中学学文科的同学。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可以得到更高的工资。特别是对于贫困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有一种说法,你如果穷,你应该选什么科呢?只有你这一辈学了理工科,你的下一辈才有可能学文科,你的下下一辈才有可能学艺术。事实上,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薪资确实相对较高。根据美国2015年的数据,理工科比学其它的专业的薪资高50%以上。中国近期发布的一个调查也显示,就业薪酬排行榜20名的专业理科占了绝对优势,而就业最低的20个专业中,十几个都是文科。

  即使出于各种原因不选择理工科,但是还是要认真地学,因为这是一种基础素养。考生在中学阶段打好学科知识的基础,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会对未来的学术研究、工作就业产生强有力的支撑。

  新浪会客厅:刚才是从大的整体来说学生选科要考虑哪些因素,如果再具体到学生,学生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有的学生是各个科目都好,可能有的学生各个科目都差,还会存在中间梯度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科,会不会有考虑的点不同?

  潘昆峰:在率先实施新高考的浙江、上海,对高分考生来说,物理基本上是必选的。上海的一个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前3000名的学生中,80%以上都选择物理,因为他们瞄准的是最优秀、最顶尖的大学,而清华、中科大等大学的大部分专业都要求考生选考物理。

  而成绩中等的学生就会考虑如何避开强有力的竞争,拿到一个高分,进入一个相对好一点的学校。他们在实际中表现为更为倾向选择一门化学或者生物,搭配传统意义上的文科。

  再往下的学生选物理的意愿就非常低了,上海本科线以下的学生选择物理的比例大概只有20%,这里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考生弃选物理,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兴趣、实力的因素,主观放弃;另一方面,有些高中也会对考生整体选考科目做差异化的选择,来提升学校的升学率。

  对不同的学生来讲,我的建议,即使你不选还是要认真地学,因为这是一个基础素养。

  新浪会客厅:对,其实很多知识可能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在想我未来不做数学家,为什么现在要学这么复杂的数学计算公式,要去研究各个模型或者是函数,可能未来都用不到。可能地理,我未来又不做地理学家,为什么学这些知识?我曾经上学的时候也有这么一个困惑。

  但是当后有一次我去青海旅游,看到某处是一种植被的情况,可能是高原草甸的植被;转过山又是森林状态的时候,在中学时代学过的地理知识跃然于脑海之中。你会发现,曾经你学习过的知识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刻对你产生很大的作用跟引导。

  潘昆峰:对,事实上学习我们不能把它进行功利化。前一段时间开世界哲学大会,主题就是“学以成人”。我们戏称不应该叫哲学大会,应该是一个教育大会,学是一个完整的成人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它过分地跟考试关联,大家都把考试当作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

  按照心理学的讲法,我们应该培养出一种更加开放型的或者是成长型的思维:我学这些东西是我对人生、对社会有更多的理解,对价值观要有更多的了解,是这样一个过程。

  学以致用是一种层次,学以致知可能是更高的层次,这是真正关注的一个真理,真正关注的一个终极的问题,才能尝到真正学习的乐趣。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