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第一课:从“选分”到“选人”的过渡(3)

新高考第一课:从“选分”到“选人”的过渡(3)
2018年09月07日 17:10 新浪教育 微博

  新浪会客厅: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们来说,我们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和第三者的角度谈论新高考的这些事情,他们可能是接下来的参与者或者是亲身的体验者。很多时候,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很难做出来一个客观、理性、具有长远规划性的思考。尤其是在前面访谈中,您也谈到,这些高中生他们因为在这个阶段年龄、心智、个人的经历、经验等等因素,也会导致他们的选择可能没有那么足够的具有长远的规划性,缺少客观性或者是我们所谓的更高远的大局性。

  面对这种情况,这些孩子在一个什么样的时间点来选定自己的科目、来确定自己的组合会比较好?

  潘昆峰:选科是制度化的东西,会约定你的时间点。比如,你在某一个时间点必须选择某一个科目。以前我们讲文理分流,更重要的是你内心的文理分流,你自己定位是什么样的人,你在哪方面有优势、有特长的人。

  什么时候该分流基于考生自己什么时候想清楚,越早想清楚越好,越早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越好。并不是说必须要到最后那一刻达到某一个时点了,考生才去把高中的这个规划做好。考生初中的时候就能想清楚,未来我的人生就要朝这个方向走,很好,完全可以。王阳明先生5岁就想清楚了,周恩来也是很早就能想清楚我的未来要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然,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如果学生心智没有那么成熟,没有想清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职业规划的方式,参加一些职业规划的课,对自己做一系列的测评,看看你适合做什么。考生的性格、特点适合在哪一行业发展。从调研看,浙江、上海包括现在各个省都开始有职业规划的课来进行教育。

  新浪会客厅:需要吗?

  潘昆峰:15、16岁的高中生就需要做职业规划吗?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质疑,但事实上这个一点都不早。

  我们再看美国和英国这些国家,年初的时候我在英国剑桥大学访学,专门去剑桥郡的文法学校去看,11岁的孩子在校园里到处张贴着各种职业体验。卡车司机的职业、厨师的职业、医生的职业,具体的各种课已经非常健全。后来我一问才知道,他们不是从11岁开始,他们现在有从5岁就开始,他们的小学从5岁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美国也是一样。

  我惊喜地看到,像上海前一段也开始把职业生涯规划往前提,从小学开始做。

  所以,新高考是一种倒逼的机制,逼着你必须高中就考虑职业生涯规划。事实上我们应该再往前把职业规划再提前,从小学就开始把未来的事情想清楚,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隅,什么时候该去做好你的准备呢?越早越好。当然这个准备后来可能会有一定的调整,没有关系,开始就要想清楚。

  新浪会客厅:其实越早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优势,便比别人更早地跨入这个领域,你的经验,所接受的知识的深度、广度更有优势一些。

  潘昆峰:对,通过选择性,能够让人更加有主动性,主动性跟智商是另外一个层次的概念。你的主动性很强,有强大的激情推动这个事情,常常比智商更加重要,比考多少分更加重要。

  新浪会客厅:新高考就是由上而下对未来的学生进行一个引导。

  潘昆峰: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新高考不仅考的是知识,还考了你的选择。你会不会选择,你能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你会不会看到旁边的人走了另外一个捷径,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从而改变你的选择,这都是新高考带来的影响。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现在的新高考不光是选分,真的是选人,从选分到选人的过渡。因为每个人都是实实在在的,他的选择是不同的,他通过坚持自己的选择,通过选科,通过参加三位一体等等综合素质评价,他就达到了最后的目标。

  新浪会客厅:学生个人的心智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学校、老师或者说家长,他们应该怎么样给学生辅之一些适当的引导呢?

  潘昆峰:这个比较重要,我们也一直在关注。我们特别关注信息比较闭塞的地区、贫困地区的考生,他们不知道做长远的规划。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越是贫困的人,他的长远性规划就越少,这是贫困文化的影响。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越是这种情况其实越应该考虑长远。家贫出去打工也不挣多少钱,应该读书,寻求长远的发展。这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不管是高校、中学、老师还是社会公益、政府,都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帮助学生选择。比如我们都知道理科萎缩会对未来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我们不妨通过一些资助的方法,通过一些调整分数的方法,甚至加强通过自主招生等等这些方法,让人更愿意去选择。西方一些国家如果中学选择STEM课程,给你补贴,我不是说中国直接补贴,而是说可以通过这样激励的方法。

  新浪会客厅:有类似的一些方式。

  潘昆峰:有类似的一些方式。我不建议回到以前的方式,理科学的少了,理科素养下降。有了这个选择就有了这个自由,自由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你在自由选择的时候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在给考生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如何给他一个助推,让考生在自由选择的时候又能够选择得比较好,就要精细化。

  比如,现在上海、浙江面临物理选科大幅下降的问题,他们就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物理选考的人数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浙江是6.5万人,上海1.5万人。如果选的人少了,分母还是按照6.5万或者1.5万,让更多人敢于去选。类似的政策可以设计出来很多。

  新浪会客厅:新高考还是为我们之前的高考制度带来了很多令人可喜的欣喜的变化,但是在我们逐步实行执行的过程中可能还有一些点是需要适当进行完善和调整的,这个可能也需要在学生和家长的结合下去报考。2017年是新高考的元年,2018年有更多省份推行新高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一些调整。

  在采访之前我也了解到,潘老师在本科其实念的是理科物理学,但是到自己开始直博读博士,现在关注的是教育学的这样一个领域,是从理到文的这样一个转变。高考可以说对我们未来成长、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是我们整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但是没有人生的哪个阶段可以说会对我们起到百分之百完全决定性的影响。

  潘昆峰:对。

  新浪会客厅: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考生和家长其实也是可以进行一个更有大局性、更长远的规划。除了要考虑高考的通关,更长远的收益才是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思熟虑的一件事情。

  潘昆峰:这就是倒逼也好,或者助推也好,高考牵一发而动全身,牵的这一发,把整个人生的全身都动了。通过这样,就必须从小去思考这个问题,把整个人生给串起来,通过选择,让你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所以,我特别鼓励的是,每个孩子、每个高中生自己去做这样一个选择,你去看一看到底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学科。你未来想上什么样的学科,自己想清楚,而不光把这个事情推给父母、推给社会机构。自己承担自己的任务,因为你已经在高中整个层次上有能力也应该承担。同时,这样一个选择,不能把自主定义的模式玩成了一个缺损模式,这就不是这次高考改革想达到的目的。

  高考改革虽然是一个考试,但它同时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我们希望这样一个高考的改革,真正能够在教育人上承担起更大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个考试,更重要的是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新浪会客厅:而且我们现在大学也是承接新高考制度,推出了大类招生的模式,包括学生入学以后再进行具体化的专业选择,像中科大或者是清、北这样的高校,对学生入学以后的转专业,都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潘昆峰:对的,高考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也动到了大学。大学必须根据中学生选考的情况,以及他报志愿的情况,带来他的整个知识水平结构的差异,重新设置大学的教学模式,按照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不光是清、北,人民大学也是,在人文学院已经开始打通,人文类的学科已经打通进行培养。华东五校都进行了相应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后期分流。有些高校刚开始还没有意识到高考会带来这么大的一个冲击,但是等意识到以后,就必须从招生到培养、到就业,变成一个重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为什么要重塑呢?新高考选科后,学生选考的科目中可能只有一门满足大学专业,另外两门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不搭边,因此大学必须要重新设定你的课程体系。

  另外,高考的时候填报志愿,专业+学校合在一起,使高校的冷门专业有可能招不到人,直接断档的风险是存在的。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需要把一些专业打通,逼着高校不能再搞这种花盆式的专业设置,必须是一个大的土壤放在一起去培养,各自成长出一棵大树出来。这很好,这就是高考带来整个新高考的调整,整个对教育体系带来整体的触动。

  新浪会客厅:所以学生在高考的时候,不仅仅考虑自己高考的这个阶段,还要真正参与进来,去了解高校的一些政策、招生的机制,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发展方向都要有一个深度的了解。

  潘昆峰:对。从高一甚至没有上高中开始就应该了解大学。

  新浪会客厅:非常感谢潘教授今天对我们的解答,我相信很多考生和家长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之前的高考我们可能只是从高考出发,这次潘教授的解答,让我们看到应该有一个更长远、更高的点来考虑这件事情。

  再次非常感谢各位考生家长和各位新浪网友的关注,大家后面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新高考的信息,可以关注新浪高考的官方微博帐号——高考快讯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本次《新浪会客厅》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大家!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专题策划